文学评论·影视文学
电影《夏洛特烦恼》之解构主义分析
邓斯芮      贵州大学
摘  要:解构主义作为喜剧电影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影片人物和情节的解构,增加了喜剧电影的元素,不仅使观众开怀大笑,还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荣获多项大奖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剧情进行解读,从电影的反传统之处、剧情之荒诞、对题材之解构及对经典之颠覆这四个角度论证了该电影对解构主义之应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夏洛特烦恼》;影视文学
作者简介:邓斯芮,女,汉族,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46-03
1.引言
大陆喜剧电影解构主义这一概念源自文学领域。如今,解构主义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涉及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建筑学、艺术和影视文学等领域。解构主义,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是对传统和经典的颠覆。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向观众呈现经典人物和叙事情节。近年来,解构主义经常被用作喜剧电影的一种形式。通过解构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添加喜剧电影元素以赢得观众的一笑。如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的《大话西游》,其打破传统,反对权威;如《唐伯虎点秋香》中荒诞的剧情,颠覆了传统的“佳人才子”。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可谓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剧生产成本仅2000万元,但票房高达14.41亿元,位居中国大陆三大中文电影之首。没有大牌明星坐镇,没有人气小鲜肉客串,亦没有知名导演的代言,就连编剧也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这部电影是由这样一个剧团承揽的,却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注意。所以,本文试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剧情、题材及反传统之处解析这部电影,尝试着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于影视文学的分析之中,望能丰富影视文学的分析方法。
2.解构主义
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应运而生。尼采哲学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及欧洲左派批评理论共同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王泉,2004)。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颠覆导致了解构的出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deconstruction”一词就是解构,它最初被解释为分散、揭示、拆解、消解等。“解构”的概念便是来源于此。德里达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反积累”、“消除”和“问题”的含义。(杜小真,2000)。他认为解构主义的观点不同于结构主
义,即没有中心。因此,德里达认为“中心没有固定的位置,它只是一个函数,一个非位置,而在这个非位置,符号被无休止地替换”(张艺平,2006)。
解构主义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理性,反对所有内在秩序,如社会秩序、意识秩序、道德秩序等。德里达曾经说过:“解构不是一种批判方法,批判方法是它的批评目标”(Leitch,261)。解构的内涵是“颠覆”,对标准化和模式的抵制,以及对中心和权威的反叛。因此,解构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抵制标准化”、“异化”和“颠覆权威”。德里达开启的“解构主义时代”希望推翻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领域和所有固有的确定性,包括所有既定的边界、概念、范畴和等级,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合理秩序。
3.影片简介
这部喜剧电影于2015年9月30日在全国上映,由快乐麻花和腾讯视频等联合制作,由沈腾、玛丽、殷正、王直和艾伦联合主演。剧中主角夏洛去参加他曾暗恋过的高中同学美女秋雅的豪华婚礼,他面对身边成功的老同学们,心中十分自卑,痛苦不堪。于是在婚礼现场喝得烂醉并趁机发泄。而后他在厕所里睡着了,梦中的他重新回到了高中,报复了羞辱过他的班主任,追求到了他心爱的女孩,还让失望的母亲重新露出笑脸,甚至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作词家、音乐家和网络名人。一系列事件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夏洛沉浸在这种奢侈的生活中,却总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且还不可追寻。梦中,他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利用自己,只有马东梅是对自己一心一意的。因此,梦醒后,他懂得了要珍惜身边人,珍惜自己现实中得老婆马冬梅。
该部剧以人们熟知的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却以“不按常理出牌”的形式将1997年香港回归等事件编入剧中,推进情节的发展。剧中表达的情感汇聚了校园记忆、恋爱回忆以及蓦然回首的真爱,通过一幕又一幕的剧情推进,故事的主题不断深化。观众将在笑声和感动中见证这段难忘的时光,从中他们将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幸福和成功的意义。借此,该剧还调侃了当代一些“名人”的故事。
4.该电影之解构主义分析
4.1反传统之处
剧中反传统之处颇多。首先是影片的名称——《夏洛特烦恼》,几乎所有人都被片名开了个玩笑。片名一出便引发了观众不少疑惑。观众一开始以为影片男主人公名叫夏洛特,所以片名读作“夏洛特,烦恼”,可是这样断句不符合中文的语法规范,若是这样断句,正确的片名应该为“夏洛特的烦恼”。在观影之后观众才明白,原来影片男主人公名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