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讽刺喜剧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作者:钟菁
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6
        一、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
        纵观冯小刚历年的贺岁喜剧片,不论是《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又或是跨入新世纪之后的《大腕》(2001)、《手机》(2003)、《非诚勿扰》(2008)、《非诚勿扰2》(2010),都具有许多风格上的相似性。
        “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践将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喜剧片(又称怪诞喜剧片乖僻喜剧片大陆喜剧电影’Screwball Comedy)中,加进本土或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中国式的轻松喜剧片。”[1]
        “喜剧的目的,最直接来看,就是引人发笑,如果从目的的性质逆推而上也许更易从大
方向上区分喜剧的类别。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讥笑与嬉笑,前者是逆向的、批判性的笑,后者是顺向的、赞许性的笑。这两类笑便造成了两类喜剧: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2]所有喜剧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这两类中。
        以往的冯氏喜剧,多归类于幽默喜剧行列,简洁明了的故事主线,配上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五分钟一个大高潮的包袱情节,最后佐以圆满美好的大结局,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总是轻松愉快的。可以说,在《私人订制》之前,冯小刚是在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打造他的幽默喜剧,没有费解的情节,没有沉重的现实感,完全是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去表现生活。
        而到了《私人订制》,相同的外壳却包裹着完全不同的内容,许多人在观影后拿《私人订制》与《甲方乙方》相比较,实际上两者除了故事大框架与人物设置上有相似处以外,电影本身是不相同的。《甲方乙方》中,讲述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心中的小愿望,这些愿望只是针对个体而言,例如厨子想克服自身性格的缺点,让嘴变严些;书店老板想体验一把做巴顿将军的感觉;失恋的小年青想获得真爱……这些梦虽然很具体也很现实,但并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普遍性。只是为了故事情节需要而编造的一个个生动滑稽的桥段。
尽管其中也具有捎带而过的讽刺意味,例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大明星一朝变成平凡人之后落寞焦急的寻演出机会、大富豪向往过苦日子,结果到了体验结束的时候啃着烧鸡涕泗横流。这些桥段设计的滑稽自然,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明白了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但这种讽刺毕竟是轻微的,荒诞的。再例如《天下无贼》中天真的傻根一路上高喊天下无贼,却不知道贼无处不在;《没完没了》中阮大伟在知道女朋友被了之后依旧一毛不拔就是不还钱所表现出的自私嘴脸;《大腕》中王小柱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拜金主义思想等等,都是在对人性中的种种阴暗面做出的戏剧性表达和委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