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宗”指敬仰、尊崇,“⼤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师。下⾯是⽆忧考分享的《庄⼦》:⼤宗师原⽂译⽂。欢迎阅读参考!
  《⼤宗师》
  【题解】
  “宗”指敬仰、尊崇,“⼤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师呢?那就是“道”。庄⼦认为⾃然和⼈是浑⼀的,⼈的⽣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他主张清⼼寂神,离形去智,忘却⽣死,顺应⾃然。这就叫做“道”。
  全⽂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部分⾄“是之谓真⼈”,虚拟⼀理想中的“真⼈”,“真⼈”能做到“天”、“⼈”不分,因⽽“真⼈”能做到“⽆⼈”、“⽆我”。“真⼈”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第⼆部分⾄“⽽⽐于列星”,从描写“真⼈”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才能体察“道”,⽽“道”是“⽆为⽆形”⽽⼜永存的,因⽽体察“道”就必须“⽆⼈”、“⽆我”。这两段是全⽂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蘧然觉”,说明⼈的死⽣存亡实为⼀体,⽆法逃避,因⽽应“安时⽽处顺”。第五部分⾄“天之⼩⼈也”,进⼀步讨论⼈的死和⽣,指出死和⽣都是“⽓”的变化,是⾃然的现象,因⽽应“相忘以⽣,⽆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乃⼊于寥天⼀”,说明⼈的躯体有了变化⽽⼈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然、忘却死亡,便进⼊“道”的境界⽽与⾃然合成⼀体。第七部分⾄“此所游已”,
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的精神摧残。第⼋部分⾄“丘也请从⽽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通”是进⼊“道”的境界的⽅法。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切都由“命”所安排,即⾮⼈为之⼒所安排。
  【原⽂】
  知天之所为,知⼈之所为者,⾄矣。知天之所为者,天⽽⽣也;知⼈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后当①,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②。庸讵知吾所谓天之⾮⼈乎?所谓⼈之⾮天乎?
  且有真⼈⽽后有真知。何谓真⼈?古之真⼈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谟⼠⑤。若然者,过⽽弗悔,当⽽不⾃得也⑥。若然者,登⾼不慄,⼊⽔不濡⑦,⼊⽕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⑧。古之真⼈,其寝不梦,其觉⽆忧,其⾷不⽢,其息深深。真⼈之息以踵⑨,众⼈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若哇⑩。其耆欲深者(11),其天机浅(12)。古之真⼈,不知说⽣,不知恶死;其出不䜣(13),其⼊不距(14);翛然⽽往(15),翛然⽽来⽽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喜之,忘⽽复之,是之谓不以⼼捐道(16),不以⼈助天。是之谓真⼈。若然者,其⼼志(17),其容寂,其颡(18);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9),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莫知其极(20)。
  故圣⼈之⽤兵也(21),亡国⽽不失⼈⼼;利泽施乎万世(22),不为爱⼈。故乐通物,⾮圣⼈也;有亲(
23),⾮仁也;天时(24),⾮贤也;利害不通,⾮君⼦也;⾏名失⼰(25),⾮⼠也;亡⾝不真,⾮役⼈也(26)。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胥余、纪他、申徒狄(27),是役⼈之役,适⼈之适(28),⽽不⾃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其状義⽽不朋(29),若不⾜⽽不承;与乎其觚⽽不坚也(30),张乎其虚⽽不华也(31);邴邴乎其似喜乎(32),崔乎其不得已乎(33)!滀乎进我⾊也(34),与乎⽌我德也(35);厉乎其似世乎(36)!謷乎其未可制也(37);连乎其似好闭也(38),悗乎忘其⾔也(39)。以刑为体(40),以礼为翼,以知为时(41),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42);以礼为翼者,所以⾏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其与有⾜者⾄于丘也,⽽⼈真以为勤⾏者也。故其好之也⼀,其弗好之也⼀。其⼀也⼀,其不⼀也⼀。其⼀与天为徒(43),其不⼀与⼈为徒。天与⼈不相胜也,是之谓真⼈。
  【注释】
  ①有所待:有所依凭。庄⼦认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当:恰当、正确。
  ②特:但,不过。
  ③逆:针对,对付。
  ④雄成:雄据⾃⼰的成绩,即凭借⾃⼰取得的成绩⽽傲视他⼈、凌驾他⼈。
  ⑤谟:图谋、算计。⼟:通作“事”。⼀说“⼠”当就字⾯讲,“谟⼠”则讲作采⽤不正当⼿段谋取⼠⼈的信赖。
  ⑥当:恰巧、正好。⾃得:⾃以为得意。
  ⑦濡(rú):沾湿。
  ⑧假:通作“格”,⾄、达到的意思。
  ⑨踵:脚根。“息以踵”⾔⽓息深沉,发⾃根本。
  ⑩嗌(ài):咽喉闭塞。“嗌⾔”是说⾔语吞吐像堵在喉头似的。哇(wā):象声词,形容声⾳靡曼。
  (11)耆:嗜好;这个意思后代写作“嗜”。
  (12)天机:天⽣的神智。
  (13)“出”这⾥指出⽣于世,与下句“⼊”指死亡相对为⽂。以下的“往”和“来”也是指⼈的死和⽣。䜣:“欣”
字的异体,⾼兴的意思。
  (14)距:通作“拒”,拒绝、回避的意思。
  (15)翛(xiāo)然:⽆拘束,⾃由⾃在的样⼦。
  (16)揖:当为“损”字之讹,损害的意思。
  (17)志:疑为“忘”字之误;“⼼忘”意思是⼼⾥空灵,忘掉⾃⼰的周围。
  (18)颡(sāng):额。
  (19)煖(xuān):同“煊”,温暖的意思。
  (20)宜:合适、相称。
  (21)本⾃然段(从“故圣⼈之⽤兵也”⾄“⽽不⾃适其适者也”)闻⼀多先⽣认为⽂意与上下不能⼀贯⽽⾃成⽚断,疑系错简。以备参考。
  (22)利泽:利益和恩泽。
  (23)亲:这⾥指偏爱。庄⼦主张⾄⼈⽆亲,任理⾃存,因⽽有了偏爱就算不上是“仁”。
  (24)天时:选择时机。
  (25)⾏名:做事为取名声。⼀说“⾏”读xìng,是品⾏的意思,“⾏名失⼰”即品⾏和名声不符⽽失去本真。
  (26)役:役使、驱遣。
  (27)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胥余、纪他、申徒狄:皆⼈名,传说中远古时代(唐尧、夏禹、商汤时代)的贤⼈,有的为不愿接受天下,有的为忠谏不被采纳,或投⽔⽽死,或饿死,或被杀害。
  (28)适:安适,舒畅。
  (29)状:外部的表情和神态。義(é):通作“峨”(亦写作“峩”),⾼的意思。朋(bēng):通作“崩”,崩坏的意思。“義⽽不朋”意思是嵬峨⽽不矜持。⼀说“義”(yì)讲作“宜”,指与⼈相处随物⽽宜;“朋”讲作“朋党”,指与⼈交往却不结成朋党。姑备参考。
  (30)与乎:容与,态度⾃然安闲的样⼦。觚(gū):特⽴超。坚:这⾥是固执的意思。
  (31)张乎:⼴⼤的样⼦,这⾥指内⼼宽宏、开阔。华:浮华。
  (32)邴(bǐng)邴:欣喜的样⼦。有的本⼦只有⼀个“邴”字。
  (33)崔乎:开始⾏动的样⼦。
  (34)滀(chù)乎:本指⽔之停聚貌,这⾥引伸形容⼈的容颜和悦⽽有光泽。
  (35)与:交往,待⼈接物。⽌:归;“⽌我德”是说德性⾼雅宽和让⼈归依。
  (36)厉:疑为“⼴”字之误,⾔精神博⼤好像包容了世界。⼀说“世”乃“泰”字之通假,⼤的意思。
  (37)謷(áo)乎:⾼放⾃得的样⼦。制:限⽌。
  (38)连乎:绵邈深远的样⼦。
  (39)悗(mèn)乎:⼼不在焉的样⼦。
  (40)“以刑为体”⾄“⽽⼈真以为勤⾏者也”⼗三句,所述内容不似庄⼦的思想和主张,跟上下⽂内容也不连贯,嵌在这⾥前后很不好串通,有待进⼀步校勘、考订。
  (41)为时:等待时机。
  (42)绰乎:宽⼤的样⼦。
  (43)徒:徒属,这⾥是同类的意思。
  【译⽂】
  知道⾃然的作为,并且了解⼈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然;了解⼈的作为,是⽤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然死亡⽽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们的知识⼀定要有所依凭⽅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为的东西⼜不是出于⾃然呢?
  况且有了“真⼈”⽅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呢?古时候的“真⼈”,不倚众凌寡,不⾃恃成功雄踞他⼈,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登上⾼处不颤慄,下到⽔⾥不会沾湿,进⼊⽕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道境界的⼈⽅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美,他呼吸时⽓息深沉。“真⼈”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般⼈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屈服时,⾔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他们天⽣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不懂得喜悦⽣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不欣喜,⼊死不推辞;⽆拘⽆束地就⾛了,⾃由⾃在地⼜来了罢了。不忘记⾃⼰从哪⼉来,也不寻求⾃⼰往哪⼉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像是回到了⾃⼰的本然,这就叫做不⽤⼼智去损害⼤道,也不⽤⼈为的因素去帮助⾃然。这就
叫“真⼈”。像这样的⼈,他的内⼼忘掉了周围的⼀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样⾃然⽆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使⽤武⼒,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利益和恩泽⼴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不是圣⼈;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事,不是贤⼈;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办事求名⽽失掉⾃⾝的本性,不是有识之⼠;丧失⾝躯却与⾃⼰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的⼈。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都是被役使世⼈的⼈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的⼈所安适,⽽不是能使⾃⼰得到安适的⼈。
  古时候的“真⼈”,神情嵬峨⽽不矜持,好像不⾜却⼜⽆所承受;态度安闲⾃然、特⽴超⽽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兴,⼀举⼀动⼜像是出⾃不得已!容颜和悦令⼈喜欢接近,与⼈交往德性宽和让⼈乐于归依;⽓度博⼤像是宽⼴的世界!⾼放⾃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不在焉的样⼦⼜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翼,⽤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那么杀了⼈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翼的⼈,⽤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凡有脚的⼈就能够登上⼭丘,⽽⼈们却真以为是勤于⾏⾛的⼈。所以说⼈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的,⼈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的。那些同⼀的
东西是浑⼀的,那些不同⼀的东西也是浑⼀的。那些同⼀的东西跟⾃然同类,那些不同⼀的东西跟⼈同类。⾃然与⼈不可能相互对⽴⽽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就叫做“真⼈”。
  【原⽂】
  死⽣,命也①,其有夜旦之常②,天也。⼈之有所不得与③,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犹爱之,⽽况其卓乎④!⼈特以有君为愈乎⼰⑤,⽽⾝犹死之⑥,⽽况其真乎⑦!
  泉涸⑧,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⑨,相以沫⑩,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桀也,不如两忘⽽化其道(11)。夫⼤块载我以形(12),劳我以⽣,佚我以⽼(13),息我以死。故善吾⽣者,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于壑(14),藏⼭于泽(15),谓之固矣。然⽽夜半有⼒者负之⽽⾛,昧者不知也(16)。藏⼩⼤有宜(17),犹有所遯(18)。若夫藏天下于天下⽽不得所遯,是恒物之⼤情也(19)。特犯⼈之形⽽犹喜之(20),若⼈之形者,万化⽽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21)?故圣⼈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皆存。善妖善⽼(22),善始善终,⼈犹效之,⼜况万物之所系⽽⼀化之所待乎(23)!
  夫道,有情有信(24),⽆为⽆形;可传⽽不可受(25),可得⽽不可见(26);⾃本⾃根,未有天地,⾃古以固存;神⿁神帝(27),⽣天⽣地;在太极之先⽽不为⾼(28),在六极之下⽽不为深(29),先天地⽣
⽽不为久,长于上古⽽不为⽼。狶韦⽒得之(30),以挈天地(31);伏戏⽒得之(32),以袭⽓母(33);维⽃得之(34),终古不忒(35);⽇⽉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6),以袭昆仑;冯夷得之(37),以游⼤川;肩吾得之(38),以处⼤⼭;黄帝得之(39),以登云天;颛顼得之(40),以处⽞宫;禺强得之(41),⽴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2),坐乎少⼴。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3);傅说得之(44),以相武丁,奄有天下(45),乘东维(46),骑箕尾(47),⽽⽐于列星。
  【注释】
  ①命:这⾥指不可避免的、⾮⼈为的作⽤。
  ②常:常规,恒久不易或变化的规律。
  ③与:参与,⼲预。
  ④卓:特⽴,⾼超;这⾥实指“道”。
  ⑤愈:胜,超过。⑥死之:这⾥讲作“为之⽽死”,即为国君⽽献⾝。
  ⑦真:这⾥指的是“道”。⼀说即上段之“真⼈”。姑备参考。
  ⑧涸(hé):⽔⼲。
  ⑨呴(xū):张⼝出⽓。
  ⑩(rǔ):同“濡”,⼀本亦作“濡”,沾湿的意思。沫:唾沫,即⼝⽔。
  (11)化:这⾥是熔解、混同的意思。
  (12)⼤块:⼤地;这⾥可以理解为⼤⾃然。
  (13)佚(yì):通作“逸”,闲逸的意思。
  (14)壑(hè):深深的⼭⾕。
  (15)⼭(shàn):通作“汕”,捕鱼的⽤具。旧注就字⾯讲。
  (16)昧:通作“寐”,睡着的意思。⼀说“昧”当如字⾯讲,昧者”即愚昧的⼈。
  (17)藏⼩⼤:即“藏⼩于⼤”。宜:合适,适宜。
  (18)遯(dùn):“遁”字的异体,逃脱、丢失的意思。
  (19)恒:常有、固有的意思。
  (20)犯:承受。⼀说通作“范”,模⼦的意思。
  (21)胜(shēng):禁得起。
  (22)妖:或作“夭”,根据上下⽂意判断,这⾥应是少⼩的意思,与“⽼”字互⽂。
  (23)系:关联、连缀。⼀:全;“⼀化”即所有的变化。待:依靠、凭借。“所系”、“所待”这⾥都是指所谓“道”,庄⼦认为⼀切事物、⼀切变化都离不开“道”,因⽽⼈们应当效法它,“宗”之为“师”。
  (24)情、信:真实、确凿可信。
  (25)传:传递、感染、感受的意思。
  (26)得:这⾥是体会、领悟的意思。
  (27)神:这⾥是引出、产⽣的意思。
  (28)太极:派⽣万物的本原,即宇宙的初始。先:据上下⽂理和⽤词对应的情况看,“先”字当作“上”字,这样“太极之上”对应下句“六极之下”,且不与“先天地”⼀句重复。
  (29)六极:即六合。
  (30)狶(xī)韦⽒: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的帝王。
  (31)挈(qiè):提挈,含有统领、驾驭的含意。
  (32)伏戏⽒:即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33)袭:⼊。⼀说讲作“合”。⽓母:元⽓之母,即古⼈⼼⽬中宇宙万物初始的物质。
  (34)维⽃:北⽃星。
  (35)忒(tè):差错。
  (36)堪坏(pēi):传说中⼈⾯兽⾝的昆仑⼭神。
  (37)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38)肩吾:传说中的泰⼭之神。
  (39)黄帝:即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原各族的始祖。
  (40)颛顼(zhuānxū):传说为黄帝之孙,即帝⾼阳。⽞:⿊。颛顼⼜称⽞帝,即北⽅之帝,“⽞”为⿊⾊,为北⽅之⾊,所以下句说“处⽞宫”。
  (41)禺强:传说中⼈⾯鸟⾝的北海之神。
  (42)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神,居于少⼴⼭。
  (43)“五伯”旧指夏伯昆吾、殷伯⼤彭、⾗韦,周伯齐桓、晋⽂。
  (44)傅说(yuè):殷商时代的贤才,辅佐⾼宗武丁,成为武丁的相。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故下句有“乘东维、骑箕尾”之说。
  (45)奄:覆盖、包括。
  (16)东维:星名,在箕星、尾星之间。
  (47)箕、尾:星名,为⼆⼗⼋宿中的两个星座。
  【译⽂】
  死和⽣均⾮⼈为之⼒所能安排,犹如⿊夜和⽩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然。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参与和⼲预的,这都是事物⾃⾝变化的实情。⼈们总是把天看作⽣命之⽗,⽽且终⾝爱戴它,何况那特⽴⾼超的“道”呢!⼈们还总认为国君是⼀定超越⾃⼰的,⽽且终⾝愿为国君效死,⼜何况应该宗为⼤师的“道”呢?
  泉⽔⼲涸了,鱼⼉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出⽓来取得⼀点湿⽓,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将过去江湖⾥的⽣活彻底忘记。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融化混同于“道”。⼤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存来劳苦我,⽤衰⽼来闲适我,⽤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将船⼉藏在⼤⼭沟⾥,将渔具藏在深⽔⾥,可以说是⼗分牢靠了。然⽽半夜⾥有个⼤⼒⼠把它们连同⼭⾕和河泽⼀块⼉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们还⼀点⼉也不知道。将⼩东西藏在⼤东西⾥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有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们只要承受了⼈的形体便⼗分欣喜,⾄于像⼈的形体的情况,在万千变化中从不曾有过穷尽,那快乐之情难道还能够加以计算吗?所以圣⼈将⽣活在各种事物都不会丢失的环境⾥⽽与万物共存亡。以少为善以⽼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们尚且加以效法,⼜何况那万物所联缀、各种变化所依托的“道”呢!
  “道”是真实⽽⼜确凿可信的,然⽽它⼜是⽆为和⽆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见;“道”⾃⾝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帝,产⽣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狶韦⽒得到它,⽤来统驭天地;伏羲⽒得到它,⽤来调合元⽓;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位;太阳和⽉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堪坏得到它,⽤来⼊主昆仑⼭;冯夷得到它,⽤来巡游⼤江⼤河;肩吾得到它,⽤来驻守泰⼭;黄帝得到它,⽤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来居处⽞宫;
禹强得到它,⽤来⽴⾜北极;西王母得到它,⽤来坐阵少⼴⼭。没有⼈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永远排列在星神的⾏列⾥。
  【原⽂】
  南伯⼦葵问乎⼥偊⽈①:“⼦之年长矣,⽽⾊若孺⼦②,何也?”⽈:“吾闻道矣。”南伯⼦葵⽈:“道可得学邪?”⽈:“恶③!恶可!⼦⾮其⼈也。夫⼘梁倚有圣⼈之才⽽⽆圣⼈之道④,我有圣⼈之道⽽⽆圣⼈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其果为圣⼈乎⑤!不然,以圣⼈之道告圣⼈之才,亦易矣。吾犹守⽽告之⑥,参⽇⽽后能外天下⑦;已外天下矣,吾⼜守之,七⽇⽽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守之,九⽇⽽后能外⽣;已外⽣矣,⽽后能朝彻⑧;朝彻,⽽后能见独⑨;见独,⽽后能⽆古今;⽆古今,⽽后能⼊于不死不⽣。杀⽣者不死⑩,⽣⽣者不⽣。其为物,⽆不将也(11),⽆不迎也;⽆不毁也,⽆不成也。其名为撄宁(12)。撄宁也者,撄⽽后成者也。”
  南伯⼦葵⽈:“⼦独恶乎闻之?”⽈:“闻诸副墨之⼦,副墨之⼦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冥,⽞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3)。”
  【注释】
  ①南伯⼦葵、⼥偊(yǔ):均为⼈名。旧注曾疑“南伯⼦葵”即“南郭⼦綦”。
  ②孺⼦:幼⼉,孩童。
  ③恶(wū)这⾥是批驳、否定对⽅的⾔词,义同“不”。
  ④⼘梁倚:⼈名:圣⼈之道:指虚淡内凝的⼼境。圣⼈之才:指明敏的、外⽤的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