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认同]五个认同多篇
(1) [五个认同]认同自己,欣赏自己
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我们身上有许多与众不同、甚至优于别人的地方,这是每一个人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不能总是欣赏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不能一味地与他人比较,而最终失去了自我。有人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认同自己,学会欣赏自己,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一次,在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课堂上,有个学生在课堂上向沙哈尔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沙哈尔心想: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他回答说:“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心灵。”
本。沙哈尔教授回到家就拿来了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表情,然后来分析自己。首先,沙哈尔看到了自己闪亮的秃顶,想:“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闪亮的秃顶。”
随后,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心想:“嗯,大侦探福尔摩斯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可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看到了自己的大长脸,就想:“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就有一张大长脸。”看到了自己的小矮个儿,就想:“哈哈!拿破仑个子就很矮小,我也是同样矮小。”看到了自己的一双八字脚,心想:“呀,卓别林就是一双八字脚!”
第二天,他这样告诉学生:“我集古今国内外的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于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善于欣赏自己,这令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即使在别人看来,他的长相并不出众,但是,经过他一番积极地心理暗示,他发现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都与名人、伟人、智者扯上了关系,这样一来,自己肯定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并从自信中获得快乐,使自己的人生不迷失方向。
有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或许有不少人值得欣赏,但你最应该欣赏的是你自己。”波尔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他在年轻时就提出了量子论。然而,在一次科学讨论会上,权威们却否定了波尔的理论。但这并没有使波尔失去信心,他反而更加努力地研究起来。为了寻
理论根据,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来,波尔的观点被证实是正确的,他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学会自我欣赏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自己逐渐迈向成功,学会自我欣赏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出名之前,他曾参加了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在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出的乐谱指挥乐队演奏,在指挥过程中,小泽征尔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刚开始,他以为是乐队的演奏出现了错误,于是,停下来重新指挥,但是,演奏还是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他当即指出:“我觉得乐谱有问题。”这时,所有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坚定地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面对着权威人士的质疑,小泽征尔涨红了脸,但还是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部站了起来,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获得了优胜。原来,乐谱不过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而小泽征尔却以坚定地认同自己而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我们,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贬低我们,除非我们首先看轻了自己。有的人总是抱怨自己工作不如别人,外貌不够出众,才能不被老板所赏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学会欣赏自己或许
能够重新回自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陷或者伤痛,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都是最特别的一片。抛弃对他人的膜拜以及对自己的厌恶,冷静地思考,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他人没有的特点,自己也可以和他人一样优秀。
心理启示
曾有这样经典的一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却在楼上看你。”当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却正在欣赏着你。所谓“风景总是在别处”,在生活中,互相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既有缺点更有优点,因此,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不要忽略自己。哈佛告诉我们:欣赏自己是一种智慧,它会令你浑身上下散发出自信的魅力;欣赏自己是一种心理暗示,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你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认同自己,学会欣赏自己,活出自己的价值,眺望远处的风景,准确把握自己的坐标,这才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2) [五个认同]论语读后感之五
论语读后感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 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
林智慧整容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