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纵览2020 年12 月第 44 卷第 6 期lnt Rev Ophthalmol,Dec. 2020,Vol. 44, No.6•373 •
.全民健康助力全民小康.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历程回顾乃万成立个人工作室
胡爱莲张旭赵伟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眼科学与视觉
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05
通信作者:胡爱莲,Email:halzxf@sina
【摘要】低视力康复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医疗、康复、教育、社会保障、家庭等多个领域本
文从我国视力残疾的患病状况与病因分析、低视力康复人才培养、辅具助视器的研发与应用、定向
走、视觉康复体系建设、公共健康教育、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迄今为止,我国的低视力康
复工作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整体上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广
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由医疗机构、残疾人联合会、康复辅具中心和教育体系共同参与的中国特
的低视力康复服务体系,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仍面临较大挑战(国际眼科纵览,2020,糾:J7J-
378)
【关键词】低视力;康复;助视器
D0I: 10. 3760/cma. j. issn/1673-5803. 2020. 06. ()01
A review of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work in China
Hu Ailian, Zhang X u, Zhao Weiffi
Beijing Institute o f Ophthalmology %Beijing Key Labomtory oj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Beijing Ton-
gren Eye Center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ly, Beijing 10000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u Ailian, Email:halzxf@ siruL com
【A b stract】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is a systematic work, involving medical treatment, rehabilita­
tion,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family and other field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work in China, including the prevalence and etiology of visual disabil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isual aids,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raining, constRiction of visual re­
habilitation system,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By far,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hina for about 40 years, with relentless exploration and advancement, now the work
pattern of k t led by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assumed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artic ipated by
whole society” has been formed.    A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seni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China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 Rehabili­
tation Assistive Devices and Technology Center and education system, (h it Rei Ophthalmol, 2020 , 44 :373-
378)
【Key words】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visual aids
DOI: 10. 3760/cma. j. issn/1673-5803. 2020. 06. 001
人们对于外界物体的感知80%是通过视觉获 得的,视觉残疾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精 神、社会能力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给家庭、社会 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人们对视力丧失和盲的关注 程度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排在第三 位[1]。视觉康复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利用视力残疾 患者的残余视力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适应措施来应对视力损伤造成的后果。我国的低视力康复工作起步 于1983年,至今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本文对我 国低视力康复工作发展的历程和成就进行总结。
一、我国视力残疾的患病情况与病因
我国为全球视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于1987年和2006年进行了以人为基础的全年 龄段的残疾抽样调查。1987年全国第一次残疾人
•374 •N际眼科纵览2020 年丨2 jj 第 44 卷第 6 期liil Kev 〇phlhalnm l,丨)》.. 2020,V〇1. 44, N".6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视力残疾人数1083万,患
病率为1.01%。其中盲人数为461万,患病率为
0.43%;低视力人数为622万,患病率为0•58% 2]。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视力
残疾人数1696万,患病率为1.29%。其中盲人数
为5乃万,患病率为0.44%,低视力人数为11丨7万,
患病率为〇.85%131。视力残疾(含多重残疾)病因
占比第一位均为白内障,视网膜葡萄膜病、青光眼、
视神经病变有上升趋势(图1)。从低视力门诊来
看,导致成年人视力受损的主要眼疾是视网膜病变,
其次为视神经病变及青光眼等随着经济发展
水平步伐的加快,我国的低视力流行特点与发达国
家接近。人口老龄化及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
导致视力损伤和盲症患者人数急剧增长。
白内障
角膜病 屈光不正、弱视
视网膜葡萄膜病
青光眼 遗传或先天性眼病
视神经病变
其他
l l.40[Z H8.
9.70 | _    6.4
600 [■!1
46.90
11.80 [
8.50
40
12.60
5.10 [J|5.60
4.30 [J 4.40
2.40    4.70
3.0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占比(%)
1987年| 2006年
图11987年和2006年视力残疾病因构成
儿童和年轻人视力残疾病因包括先天性、遗传 性和后天性眼疾。1987年全国残疾人流行病学调 查显示:0〜14岁儿童视残率(含多种残疾)为0•025%,其中盲率为0.012%,低视力患病率为0.013%[2]。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流行病学调 查(含多种残疾),〇 ~ 14岁儿童视残率为0.020%,其中盲率为〇.〇〇7%,低视力患病率为〇.013%。视残儿童的主要病因第一位是先天遗传性眼病(图2),其次是屈光不正、弱视31。在盲校视残儿童的 致残病因以遗传、先天异常、发育障碍为主。
二、中国低视力康复事业的保障措施
视力残疾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社会、经济、公共 卫生问题之一每年可造成高达250亿美元的损 失。我国低视力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初逐渐开展 起来。我国政府对低视力康复工作十分关注,将低 视力康复列为工作重点。1988年《全国防盲和眼保 健七五规划》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遗传或先天性眼病
屈光不正、弱视
角膜病
视祌经病变
白内障
其他I8.72.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占比(%)
1987年|2006年
图2 1987年和2006年0~14岁儿童视力残疾病因构成
(1988年一1990年)》包括了低视力康复相关内容;1"丨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明确提
出了在全国建立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制定专项 低视力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将低视力康复工作作为 国家视力残疾康复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中国残 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的发布,丨998年成立了 全国低视力康复工作专家技术指导组,低视力康复 工作基本格局已初步形成4~。1999年W H O、国际 防盲协会等发起“视觉2020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 利”全球行动倡议,低视力被列为要消除的五种可 避免盲之一。我国政府签署了支持在全球消灭 可避免盲的宣言。“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明确加强省级低视力康复 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低视力康复工作体系和有效 的康复模式。《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06-2010年)》中提出要在地级市及以上行政区建立至少一家低视 力门诊或泜视力康复部。在“十二五”期间,全国防 盲治盲规划指出在各省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低视力康复中心”,建立低视力助视器生产供应服务 网络;《“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丨6-2020年)》中明确指出,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应 普遍提供低视力门诊服务,有条件的医院要开展低 视力康复工作,建立眼科医疗机构与低视力康复机 构的合作、转诊工作机制,加强低视力人才队伍建 设。《“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将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纳入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政府目 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
在经费保障上,中央财政“八五”时期投入的视 觉康复经费为60万元,在100个域市设立低视力康 复点,为2万名低视力者验配助视器。“十二五”
国际眼科纵览2020 年12 月第 44 卷第 6 期Int Rev Ophthalmol, Dec. 2020,Vol. 44, No.6•375 •
入5个亿,每位低视力儿童家长培训给予补贴100 元;33个省级低视力康复机构每家补贴150万元;中国残联专项公益金项目每名贫困低视力者验 配助视器补贴1000元。从“十五”至“十二五”,能接受助视器验配服务的低视力患者数从10万名提 升到50万名,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数从2万名提升 至20万名,
接受定向行走服务的盲人数从3万名增 加至50万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0年发布的残 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112.2万视力 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十三五”时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 室联合印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残联发[2016]27号),发布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 务目录(2016版)》,列出了盲人与低视力患者辅助 器具适配服务、定向行走及适应训练、视功能训练、支持性服务的服务内容,补贴标准及支付方式,助视 器的费用参照规定的补贴标准进行结算。2017年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颁布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条例中在残疾预防方 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残联的职责,在康复服务方面 对各级政府、残联、康复机构、康复人员都做了相应 的要求。实施〇~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 目,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 区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
国家财政同时加大投入助视器专业验配及康复 培训,大力支持具有自主产权的助视器研发以及低 视力康复机构的建立。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残疾人 民生保障和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力度,按照支出责任 合理安排所需经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 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 的残疾人事业资金多元投入的格局。
总之,自第七个五年计划以来我国低视力康复 工作纳入了国家规划,整体上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 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 局。
三、中国低视力康复的服务体系
低视力康复需要全社会参与,与国家的经济、教 育、民主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涉及多 个领域。目前,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形成了由医疗 机构、残疾人联合会、康复辅具中心和教育共同参与 的中国特服务体系与模式。
(一)低视力康复服务体系中的医疗机构
在医疗机构设立低视力专科门诊是低视力康复 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8_9]。1983年北京同仁医院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低视力门诊,填补了低视力学科 在我国的空白。此后,医疗机构开设低视力门诊并 建立低视力中心也逐年增多。2018年全国眼科能 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6046家县级及以上医 院中,能开展低视力服务的医疗机构为2144家(36. 16%),具有低视力门诊的医疗机构为1334家(22.50%)。
眼科医生都有责任掌握低视力康复的基本知 识,对于临床效果差的眼病,医生应告知患者,其所患疾病目前没有有效措施,但他们的视功 能障碍可以通过低视力康复措施获得帮助。医生应 通过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帮助患者及时获得必要的 低视力康复服务。低视力门诊的主要职能是完成低 视力患者的医疗评估以及视觉康复过程中的医疗随 诊工作;为患者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和康复需求分 析与评估,并提供助视器验配和康复训练服务工作 等。低视力的医学评估要求低视力专科医生对眼病 的
状态和现代医疗技术应有深刻认识水平和良好的 运用能力[1°]。
(二)中国低视力康复的残联体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的推 进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 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 部,在100个城市设立低视力康复点。“九五”期间 我国建立和完善了一批低视力康复点。“十一五”期间在地(市)级以上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内建 立低视力康复部300个,“十二五”期间建立省级低 视力康复中心33个。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残 疾人康复机构9775个,其中,1430个机构提供视力 残疾康复服务,1970个提供辅助器具服务:111。目前逐渐形成了在省市、地市及区县建立残疾人辅助 器具资源中心,在资源中心内设立低视力中心(以下称低视力资源中心)的工作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为各地的残疾人提供低视力康复服务。
(三)低视力康复工作中的教育体系
学龄儿童的功能性低视力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热 点。传统上,我国将盲、聋、3类残疾学生安置 在专门为他们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尝试安置残疾儿童在普通学 校接受教育,即借助于助视器提高视功能,使低视力 学生接受普通教育,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这项
•376 ■国际眼科纵览2020 年12 月第 44 卷第 6 期Int Rev (>ph丨halmol, Dec. 2020,V»1. 44, N».6
工作的完成,是专业医疗队伍、学校、学生及家长密 切合作的结果。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进行
“一体化”教育,而“随班就读”是具有中国特的一 体化教育的体现,也是我国深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 的需要。我国低视力儿童的“随班就读”使得盲校 学生最终能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以使他们将来在工 作、生活、学习各方面,均能步入到正常人的行列之 中[丨3]〇
四、低视力康复的人才培养
(一) 低视力康复专著
1988年孙葆忱教授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低视力 专著《临床低视力学》,并于2016年第三次再版[1]。2004年孙葆忱教授主编了我国教育部第一部低视 力教材《低视力学》。2018年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 中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视力障碍辅助技术培训教材 《视力障碍辅助技术》。2015-2020年由中国听力语 言康复研究中心作为牵头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组织编写的《彩梦成真〇〜6岁残疾儿童康复教育 教材丛书》之《视障儿童家长培训教材》、《助视器验 配师培训教材》、《视障儿童家庭环境创设指导手 册》、《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视障 儿童定向行走训练指南》、《视障儿童家庭视觉康复 训练活动示范指导》、《视障儿童综合康复训练活动 示范教学指导》、《I E P个案集》、《视障儿童早期教 育康复师资培训教材》、《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训练 活动示范教学指导》等已全部配发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残联康复部,并陆续发放至各基层康复机 构,该系列丛书填补
了我国〇〜6岁残疾儿童康复教 材的空白。同时,《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与康复》、《实用低视力学》、《儿童低视力保健学》、《低视力学 实训指导》、《临床低视力技术与应用》、《低视力助 视技术》等相关低视力学的书籍相继出版。
(二)培训与学术交流
低视力专业人才是视觉康复工程的核心。1986 年在W H O资助及卫生部的领导下,北京同仁医院 邀请国外低视力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个低 视力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近1〇〇位眼科专家接受 了低视力培训。之后每年开展2次,至今已举办六 十余次[M’7]。此外,还设立了长期或短期的低视力 医师研修培训项目,以及低视力专业高端人才硕士 博士的培养。1986 -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特教系 学生(120人)曾开设低视力课程;温州医科大学眼 视光学院、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及首都医科大学视光学系学生(大专班)专门开设低视力课程。《全国残 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5年)》提出,2010年前对县级以上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康复机构 专业技术人员和70%的社区康复员开展统一的规 范化培训;到2015年,实现全员培训,形成较完善的 康复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及配套管理制度。中国残联 康复部组织由各康复专业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中国残联康复技术讲师团”,赴各地开展巡回培训。2009年中国残联开始实施“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 ‘百千万工程’201丨年中国残联将“中国视觉障
碍资源中心”设立于北京同仁医院,至今每年承担 举办全国低视力骨干人才培训(课时两周)和低视
力专业人才培训(课时一周)两期,同时承办了十余 次“低视力辅助器具适配及视功能训练培训班”,培养了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康复部或从事视 觉康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五千余人。此外,在国 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康复部的指导下,主办了一年一届的国际低视力康 复论坛,来自多国的专家、各省市残联直属康复机构 的康复工作者、国内各大医院从事低视力工作的医 生及技术人员、基层眼科医院人员参加了交流。近 十年间,为加强各省低视力康复理念和实用技术的 培训,推动低视力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省市在省级残 疾人联合会、省级辅具中心等机构的支持下,开展了 一系列的省级、市级“低视力康复技术培训班”、“低视力康复研讨会”等;此外,低视力工作越来越受眼 科专业所重视,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设 立了防盲与低视力学组,开展低视力康复交流和相 关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加强了国际交流,1996年仅 一位国内专家出席每三年一届的国际低视力大会,到2017年有13位国内专家参会并做大会报告。截至2019年底,全国康复机构在岗人员26.4万人,其中管理人员2.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9.0万人,其 他人员4.5万人Ml]。
五、低视力康复辅具一助视器
通过有效的视觉康复措施,约75%以上的低视 力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5]s助视器是低视 力康复最基本的辅助器具。对于视力残疾患者,应积极鼓励应用助视器。远用光学助视器适用于看远 处景物,其缺点为在移动时使用较困难、视野较小、景深短、不美观等。近用光学助视器在从事近距离 工作时尤为重要。1986年孙葆忱等研制成功第一 套国产D2-1型光学助视器箱,多年来成为各地低视
1_«1际眼科纵览2020 <|+:12 月第 44 卷奶 6 期lm l{ev Opl丨山alm"l, Dec. 2020 八丨>1. 44, N». 6.377■
力门诊必备的设备,推进了我国低视力保健及康复 工作的进展1997年研制的新型便携式单筒 望远镜也获国家专利,国产助视器批量生产,不仅全 国使用并出口多个国家。目前,我国常用的远用助 视器为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远近两用望远镜、Max T V眼镜等。随着电子及影像技术的进步,电子 助视器的成功研发与应用,电子助视器具有放大倍 率高、图像反转、亮度及对比敏感度改变、视野大等 优点,阅读速度和舒适性均有所提高,且可为低视力 患者提供正常的阅读距离〜。2009年国产电子助 视器投入市场,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电子助 视器可满足远距离、中间距离和近距离的需求发达国家为盲及低视力患者生产的高科技产 品,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近年来,在残联系统和 卫生系统的政策支持下,加大对助视器研发的扶持 力度,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开展。但目前我国自行生产的助视器,其数量、质量与品种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六、定向行走
在视力残疾人中普遍开展并在社会上广泛推行 盲人定向行走是视力残疾康复的重要工作之一。视 力残疾人只有掌握定向行走的技能,才能克服视力 障碍而生活自立、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我国定向行 走训练始于1989年,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日益 频繁,盲人定向行走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帮助下,在
北京举办部分盲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参加的盲人定向 行走培训班,为在成年盲人中推行定向行走技能做 准备。国际“克利斯朵夫防盲组织”与中国残疾人 联合会在北京市盲校联合举办了盲人定向行走培训 班,并在多个省市开展定向行走训练试点[M1。联合 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卡特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国际 组织先后分别在部分省市开办传播定向行走知识或 训练技能的试点,使盲人定向行走在我国得到推广,特别是在特教学校和盲校中实施。香港盲人辅导会 于1991-1994年在北京等多地举办了定向行走培训 班,并与国家教育部合作,举办了全国盲校定向行走 师资培训班。国家教委将定向行走课程作为全曰制 盲生规定的学科课程。从此,定向行走在盲校中正 式开展起来。“十五”期间,按照《域市道路和建筑 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市区内应修筑便于盲人行走 的盲道,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域市开展盲人定向行走 训练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和总结域市盲人定向行走 训练服务的工作模式、内容和方法。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颁发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十五”试点工作方案及实 施办法》,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组织和管理,统筹规 划,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融入当前我国域市开 展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之中。试点地区成立盲人 定向行走技术指导组和技术指导中心,培训训练人 员,普及定向行走知识,开展技术指导。在“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开始将定向行走纳入国家 残疾人康复计划,并在全国5个域市10个区开展试 点工作。“十一五”期间,盲人定向行走被作为重点 项目推广,成立了国家定向行走专家技术指导组,在全国各省市完成3万名成年人定向行走训练任务。同时,制定了《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盲人手杖国家标 准》等,出版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程 教材》,使得盲人定向行走工
作得以进一步推广U U。“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各项政策及经费的 保障下,我国通过完善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开发、生产、供应助视器,推广低视力康复技术,对贫困低 视力者实施救治,开展盲人定向行走等服务。尽管 如此,我国现有的定向行走师资和技术力量尚不足,定向行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无法广泛开展。
七、 低视力的公共健康教育
公众的残疾预防意识薄弱,多数低视力患者却 对低视力本身缺乏认识,对低视力康复的基本知识 了解甚少,不能正确使用助视器,对〇 ~6岁的低视力儿童调查发现,仅有14. 1%的视力残疾儿童使用 助视器帮助康复。某些眼科医生也认为低视力无法 ,因此很少对患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可见,在公众中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低视 力教育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221,涉及从中央到 地方的各级残联、卫生部门、特教部门及众多的医疗 机构、学校、家庭等,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完 成。因此,需要加大宣教力度,不仅提高患者的认知 度,同时提高眼科医生的认知度,从而提高助视器的 使用率,改善低视力患者的生活质量。
八、 我国低视力康复工作面临的挑战
我国视力残疾的康复工作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历 程已有较大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和困难。社会各界对低视力康复的重视度不足,公 众的知晓率偏低;从事低视力工作的总人数偏低,人才
梯队建设不完善;提供低视力康复的机构数量不 足,服务总量低,我国低视力工作的可及性尚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