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导读与赏析
一、导读
出于研讨的方便,围绕学法指导这个主题,我们在前几节课从初一学情分析及对策,中国古代史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学习中学习方式的转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但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学情分析及对策、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应该是糅合在一起的。因此,这节课我们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希望老师们能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环境中,体会学情分析及对策、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的堂奥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
上课的李明赞老师是北京市著名的特级教师,其教学风格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普通的故事”。本节课是“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主要涉及科技部分内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由于本课内容过于丰富,学生活动十分充足,本节课没有讲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本课主旨的理解。
二、赏析
这是一节烙有鲜明的李明赞老师风格的公开课。李明赞老师追求的教学风格是“上善若水,平淡求真”,即“平平静静叙事,平平静静说理,讲述常人都能听懂的故事,说常人都能信服的道理”。
李老师认为:
教学也像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从教学内容上说,不刻意追求新、奇、特,而是讲学生易于理解的道理;从教学流程上说,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要平实自然,不给学生急刹车、再启动的顿挫感。从教学方式上说,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平等对话。从教学意境上说,要追求“小桥、流水、人家”恬淡的教学图景。(李明赞《我的历史教学思考》)
对于李老师的这种风格,学生深有体会:
至今还记得,课间时,您走到我们旁边,问了句:你们谁喜欢喝茶不?
其实我本身并不喜欢人文课上讲知识,一直觉得人文课应该是朱翔飞老师的慷慨激昂,连中国老师的口吐莲花或李家声老师的心潮澎湃,但您,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文课的状态,那就是——品。
……
那是一种,“品”的执着。
那不是山河社稷的壮丽,古今中外的纵穿,那只是于竹林之下,摆一木桌、一壶酒,一捧泉,一把琴,一张椅,一个人,相携而坐,时光像清风那样徐徐吹去的感觉。
品是什么?是人,去静下心来,感受与倾听这个世界的脉搏。
品到的,是静谧、淡然,是安宁、欣喜。
而这亦是人文!(梁晨《致李明赞老师》)
静下心来品味李老师这节课,我们会发现,李老师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却亲切自然,不着痕迹。
第一、从学情分析来看,李老师针对学情有效设计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显然是祖冲之。为什么呢?这是源于上课之前李老师作的学情调查。他发现对于这三位科学家,学生最为熟悉的是祖冲之,因为他们在小学学过。李老师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定在祖冲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贾思勰”是学生现有知识的盲点,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走入贾思勰的人生,对贾思勰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李老师围绕《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设计了精致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反馈结构来看,李老师的教学意图都实现了。“祖冲之,敢于创新,敢于求真,不盲从,继承前人成果。”“我最敬仰的是贾思勰,他那谦虚求教,不辞劳苦,勇于实践的精神,就仿佛是中华民族的一块里程碑,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科学成就是最贴近老百姓的。”
第二、从学习习惯来看,李老师着力培养学生记笔记和阅读教科书的习惯。三位科学家,均是从生平、特点、成就、地位等四个方面予以把握,简明扼要,初一的学生容易模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可以直接抄写教师示范的板书,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写。对于学生阅读教科书这个学习行为,李老师的指导具体明确、层次清晰、目的性强。首先是要求带问题去阅读,这样就不至于漫无目的;其次是这三个问题有着鲜明的层次——条件、内容、意义,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示范;再次是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要寻
关键词语,概括成要点,然后用简洁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表达出来,就表明学生真正读懂了。
第三、从学习方式来来看,这节课的探究活动“短、平、快”,着重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2011版初中历史课标对于探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模式,但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历史课程,重要的是养成探究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慢慢掌握一整套研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李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时,先整体,再局部(突出重点);先上肢,再下肢(有序);由形态,到神态(挖掘情感因素)。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短小精巧的探究活动。探究要基于材料,对材料信息要充分挖掘;探究要合情合理,借合材料信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相应结论。
李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能做到形、质、值三者相统一,就是一堂不错的教学课。形:课堂教学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否顺畅,讲授是否自然有序,师生互动是否和谐。质:课堂教学内在的知识系统是否扎实可靠。即知识传授是否实实在在,方法、技能训练是否有板有眼,能力培养是否循序渐进,思想意识升华是否水到渠成。值:课堂教学的质量成效判断。从知识上说,学生从不知、知很少向有所知、知较多转变。从方法能力上说,学生从较少懂
、较少用向模仿学、学会用转变。从思想意识上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和升华。从形、质、值来看,这是一节相当成功的公开课。
>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