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词义演变与主观
戚国辉,杨成虎
【摘 要】摘要:现代汉语中的“最好”既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表示言者主观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最好”的词义演化是语法化过程,同时也是主观化过程。主观性的不断加强是该词词义演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最好”的演化过程还伴随着它在句子中位置的左移运动。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3)002
【总页数】5
【关键词】“最好”;词义演变;主观化;语法化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最好”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它既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表示“好”的最高级,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表示希望、期盼和建议的语气副词。例如:
(1)采访结束后,女记者请我们去村子里最好的一家饭店吃了一顿饭。(形容词性短语)
(2)在所有学员中,小张数学成绩最好。(形容词性短语)
(3)以后,像这种档次的歌手,你最好别往我这儿领。(语气副词)
(4)人们进山考察,最好身边带些雄黄,可防蛇虫野兽的侵袭。(语气副词)
在古汉语中,“最”和“好”是两个独立的词。根据现有的最早文献,“最”的本义为实词,表示“军功第一”。例如:
(5)有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①睡虎地秦墓简是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据考证,该墓的主人名叫“喜”,这些竹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对秦国的法律所作的抄录。
从西汉开始,“最”从表示“军功第一”扩展成为表示各类事物顺序的“第一”。[1] 例如:
(6)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刘向:《战国策书录》)
“好”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女子貌美”,后引申为“使人满意的……”。②“好”在古汉语中兼作动词,意为“爱好”。例如:
(7)是女子不好。(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8)又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本文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 以下简称 CCL语料库)和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华传世藏书》(光盘版)为语料,从主观化视角考察“最好“的词义演化过程。
二、“最好”的演化历程
从所收集的语料来看,“最”和“好”固定搭配在一起而作为短语使用大致始于两晋时期。例如:
(9)一班龙五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葛洪:《抱朴子内篇》)
我们认为句(9)中的“最好”用作谓词,表示“好”的最高级,是对前文所提命题“五”的评价,尚没有表示“建议”的含义,并且处于其修饰成份之后。“最好”的这种用法在两晋之后的文献中长期存在,并且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例如:
(10)饼炙:用生鱼,白鱼最好,鲇、鳢不中用。(贾思勰:《齐民要术》)
(11)但此人辞气最好,必是个贤有德之人。(朱熹:《朱子语类》)
(12)我家大娘子最好,极是容得人。(施耐庵:《水浒》)
在上述3个例子中,“最好”处于其语义演变的初期,主要是对名词性主语的评价。从五代开始,“最好”开始出现在行为动词之后。其评价内容从名词性主语扩展到了行为主语。例如:
(13)祖师玄旨是破草鞋,宁可赤脚不著最好。(静筠二禅师:《祖堂集》)
(14)再有一件,酱麹今年没处寻,一发稍将些酱麹来最好。(《朴通事》①《朴通事》为元末明初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作者不详。)
(15)武松笑道:“若得嫂嫂做主,最好。”
(施耐庵:《水浒》)
在句(13)-(15)中,除承担评价意义之外,“最好”兼有表达对行为动作的建议和期盼之意。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类用法的“最好”处于从“评价”义到“期盼”义的过渡时期。
从宋代以后,“最好”开始出现在动词之前表示建议和期盼。此时它已从短语演化为副词。例如:
(16)曰:“此有数节,最好仔细看。”(朱熹:《朱子语类》)
(17)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味儿。”(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在CCLE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中,明代部分含有“最好”的语料共122条。其中表示建议的仅有2条。由此可见,“最好”作为副词的用法在当时还比较稀少。
在清代文献中,“最好”作为语气副词的用法已经大量存在。在晚清之前的文献中,“最好”仍处于主语之后,如句(18)和(19)。从晚清和民国的文献开始,“最好”的位置已经超过
主语而位于句首,如句(20)和(21)。此时的“最好”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中“最好”的各种用法。例如:
(18)千岁最好率同邺将军,带领精锐去救南康。(唐芸洲:《七剑十三侠》)
(19)此事最好和平解決,倘若以武力解決,彼此兩方皆有不便。(张杰鑫:《三侠剑》)
(20)最好你把昨日的粗做娘姨叫来。(张春帆:《九尾龟》)
(21)最好她不要离开我因为我对待她并不坏。(胡也频:《胡也频作品集》)
在现代汉语中,“最好”作为定语而被广泛使用。从所收集的语料来看,“最好”的定语功能到清代才开始出现。例如:
(22)三又肯委屈作我家媳妇,那是最好的事。(无垢道人:《八仙得道》)
三、主观化视角的词义演变
词是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统一体,词在音义结合后便具有相对的稳固性。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义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演变性。“最好”从短语演化为副词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语法化过程。传统的语法化理论把隐喻和泛化看成语法化过程的动因。近年来,随着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不少学者开始从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这一角度来讨论语法化的动因。他们认为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词的客观意义逐渐减弱,而词的主观意义却在不断增强。[2-6]
“主观性”是一个与“客观性”(objectivity)相对的概念,主要涉及话语中说话人的自我表达以及说话人的看法、观点的体现,或称之为说话人的自我印记。[2](1)“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4]“主观化”现象在多种语言中广泛存在。英语单词promise的词义演化便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例如:
(23a)Jack promised to be home at 11.
(23b)The debate promised to be very exciting.
句(23a)可以翻译成“杰克答应/承诺 11点钟回家”。但是,句(23b)的正确翻译应为“这
场辩论看来很令人激动”,而不是“这场辩论答应/承诺很令人激动”。句(23b)可以改写成“The debate is expected to be very exciting”或“People expect the debate to be very exciting”。在句(23b)中,虽然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在句法层面上没有出现,但通过promise 一词却体现了言者的隐含意义。全句承载的信息是言者的主观认识,表示了言者对命题的个人判断和评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