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在“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曾 丽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摘 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优势,做到了老师讲授、学生课外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三个部分环环紧扣,步步引导。本文以“对分课堂”在“环境工程概论”中的应用为例,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相长;环境工程概论
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
接受,参与度极低,从而形成了课堂缺课率极高,学生上课
玩手机、聊天,对教学内容不闻不问的现象。张德江把这种现
象概括为“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等三个方面问题
[1]。怎样解决学生“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
虽然很多老师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模式[2]来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讨论式课堂基本是老师讲完,
学生立马讨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吸收内化,很难构建自
己的知识体系,深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因此讨论效果欠
佳。结合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
张学新教授提出了“隔堂讨论”的教学模式,即“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讨论效果。本文在了
解“对分课堂”基本理念基础上,在“环境工程概论”教学过
程中进行了初探,通过初探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总结
了初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分课堂”的理念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的时
间分配给老师进行讲课,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
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中最关键的是老师讲授和学生讨论
交流在时间上是错开的,即“隔堂讨论”。“对分课堂”
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老师的课堂讲授
(Presentation)即老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帮助
学生了解知识框架,了解学习的重难点;学生课后的内化吸
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查
阅参考资料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的过程;学生课堂的讨论(DIscussion),带着课后自学和思
考的结果与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有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
用三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命名,可简称为PAD课堂。PAD课
堂既保留了传统讲授课堂讲授的精华,又保留了讨论式课堂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点,在老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了学习
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真正把老师的“讲”与学生的
“学”和“思”结合起来[3]。
二、“对分课堂”在“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初探
(一)“对分课堂”在“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对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2个教学班60人次“环境工程概
论”课程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每周2次课,4学时,一学
期共计6周24学时,实际共进行了5次“对分课程”教学。教
材采用朱蓓丽、程秀莲、黄秀长编著的《环境工程概论》。
(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四版)
第一周:第1次课由老师介绍“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
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并介绍“对分课堂”教
学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使每位学生了解其关键点。第2次
课,由老师讲授第一章“绪论”,包括内容框架、基本概念、
重难点。第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就本章节的内容提交
一份读书笔记,其读书笔记要包含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一是
“亮晶晶”,即本章节中的你认为的亮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
获;二是“考考你”,即本章节中经过自己课内外吸收之后
你已经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但觉得别的同学可能还不会的
知识点;三是“帮帮我”,即本章节中经过自己学习内外吸
收后仍然不懂或者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
第二周:第1次课讨论,讨论第一章的作业。具体环节
为小组讨论,老师抽查,自由提问,老师总结。首先根据学
生的座位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5个人就自己经过一周时间
内化吸收之后的“亮考帮”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相互
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之前,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作业上传至
“对分易”平台(对分课堂的官方教学平台),以确保每位同
学都完成了用于交流学习的作业,同时方便老师了解学生作
业完成情况。在小组讨论时,老师在各组间巡回督促,观察
学生讨论情况。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随机抽点5-6个小组,
每组随机抽人,让学生表述小组讨论的精华或者小组疑惑的
问题。这样可以督促小组讨论中不认真参与的同学。然后老
师可以邀请全班自由发言,就遗漏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
来。最后是老师总结,把整个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的问
题或共性问题再重申。第2次课,老师讲授下一章的新课。
以此类推进行对分教学。
(二)经验与总结
通过初探后发现:对分课堂是教学相长的有效手段。主
要表现在(1)对分课堂可以开拓老师的思维,引发老师的
思考。在“隔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开拓
老师的思维。比如在空气污染与控制这部分内容中,提到目
前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负离子净化技术是其中
一种。“隔堂讨论”的时候学生就负离子发生器对环境改善
能力大,为什么没有大力推广提出疑问。学生的这个问题也
引发老师思考,并查阅大量资料。在讨论过程中这种类似的
问题很多。通过这样的“隔堂讨论”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拓展了老师的思维。(2)对分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作者简介】 曾丽(1987—),女,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80展。经过课下和学生交流调查发现,80%同学都认同对分课
堂教学模式。学生表示,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大幅度增加。为了完成学习作业,需要花时间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为了弄清问题,需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这样就减少了上课玩手机,发呆的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同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3)引发学生学习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兴趣。通过学生提交的“亮考帮”作业发现,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涉及到后期的专业课内容,这无疑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为了得到更为完整和专业的答案,学生投入到后期专业课的时
间和精力将更多,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后期专业课的兴趣,进而达到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
本次尝试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老师能力方面:要完成一堂质量高的对分课堂,不仅仅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还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要随时应对课堂讨论氛围控制不住或没有人讨论的情况。同时还要应对学生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的情况。其次是分组方面:本次试验中是根据学生的座位随机分组,结果发现常常出现有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并能提出很多有深度与难度的问题,而有的组的同学几乎不讨论,连基础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调查发现常常是爱学习的同学与爱学习的同学坐在一起,而不爱学习的同学坐在了一起。这就要求老师在讨论时要时刻观察,合理分配小组,要让每一组中至少有一个有主
观能动性,能配合老师回答问题,调动小组讨论积极性的同学。最后是考核方面:本次考核沿用了传统教学“三七分”的考核模式,即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经过课下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讨论不够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低,就算平时很认真的完成了作业做了讨论,还是要进行最后70%的考核。学生认为反正都要进行期末70%的考核,还不如考前来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何必
平时花大量的时间。“对分课堂”本来就是鼓励学生平时学习,把有效的学习时间分散到一个学期中,期末只需要简单的复习重点即可。因此,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可以适当提高至50%,甚至更高,用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避免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拂脚。
三、小结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通过对“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的实践与探索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是初步尝试,还未能完全掌握对分的要点,因此需要继续学习,了解对分的精华,逐步解决对分实践中的问题,更好的做好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
育,2010(20):38-40.
[2] 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
学院学报,2001,16(1):74-76.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环境工程专业学什么
教育论坛,2014,12(5):5-10.
计中一些个人心得、个人设计思维有较为个性化的体现。教师
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绘画、水彩、书法、篆刻等作品,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平面构成设计的专业知识与灵感。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几种不同的印章篆刻设计方案。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印章的应用较少,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篆刻印章的设计特点,让学生设计、篆刻自己的专属印章,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设计的相关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大胆创新与创作
可以根据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与平面构成相关的练习。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师向学生布置练习作业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平面构成专业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学生在完成该作品的时候结合本专业的平面构成知识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进行创作,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并对与平面构成设计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拓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将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摆脱以往教学中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的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教师还需要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优化,不仅要重视学生能力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教师要每周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看学生每周上交的作业变化情况,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详
细、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期成绩要采取“平时表现40%+期末作品60%”的组成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以往教学中学生在期末赶作业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学生互评、自评的评价方式,这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后续学习中才会更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不断的改进中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平面构成思维能力与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捷,刘洋,夏洁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
革研究:以《设计构成》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5):218-219.
[2] 门超.高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广告设
计与制作专业的视角[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4):81-83.
[3] 王春霞.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个案研究:以
平面构成课程为例[J].艺术研究,2015(1):130-131.
(上接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