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与填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异同区别外延不同

名词解释与填空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异同
区别:
一、外延不同。国家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主要就人家传播,既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之间的信息交流;国际传播侧重于大众媒介等媒体进行的交流
二、学术渊源不同。国际传播的研究起源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
联系:
一、 国际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通常也要考虑国际关系因素
二、 两者正在靠拢
三、 跨文化交流不同完全脱离政治、经济背景,国际传播也离不开文化和语言背景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区别:
一、 国际是个政治概念,全球是个地理概念,容易模糊国家所包含的主权原则和政治意味
二、 全球传播既包括国内传播也包括国际传播
三、 学术地位不同。国际传播已成为一个独立分支,全球传播是传播发展的一个趋势
四、 全球传播不能清晰地提出解决传播问题的方法。国际传播的问题由主要由国家的外交解决,全球还没有一个世界性的政府来解决传播的问题
国际传播的定义
广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即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
息传递过程
狭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的发展和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十九世纪电子媒介产生以后。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传播在美国成为一个研究的学术领域得到承认。加拿大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比较多。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地球村”的概念
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传家会议,会上发送的出版物和会后发表的“关于船舶研究国际项目的建议”,被普遍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水岭。他注意到了“信息自由传播原则”加剧了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之间的不平等
20世纪70年代,一批在50-6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不结盟国家)在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之外,还要求建立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国际传播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
电报的产生为新闻的采集和传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新闻通讯社
英国成为通讯社大国:1. 掌握了大部分的国际电缆公司
                    2. 英国控制着生产电缆的材料的市场
                    3. 英国在全球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美国后来居上成为通讯社大国:通过租用英国电缆来控制国际传播渠道
卫星  1964年,美国、加拿大、法国、西德、澳大利亚、日本等14个国家组成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现代化理论
一、其产生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众媒介迅速扩展到欠发达国家,美国社会学者们开始关注和探讨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代表人物勒纳(首创者)、施拉姆赫杰罗斯
三、这种理论的观点是:国际传播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过程和发展的关键。国际大众传播可以用来向新独立的南方国家传播西方现代化的信息及其经济和政治模式,有助于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
四、这一说法当时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
五、1958年,勒纳提出大众媒体是推进现代化的催化剂施拉姆大众传媒看作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市区向郊区传递新思想和新模式的工具
这一理论在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蒙特利尔大会上遭到批判学派的学者詹姆斯的置疑,此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现西方媒体和传播公司才是真正的赢家
70年代,随着依赖理论的出现,改头换面为发展传播理论
知识沟理论
一、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蒂奇诺1970年提出了知识沟理论,即随着大众传媒信息进入社
会体系的增多,人中具有较高经济地位的那部分人比地位低的人会更快地接受信息,这两部分人的知识差距就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长成为可能,但这并未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预期般地等同受益。
三、 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奥利恩
四、 影响:
依赖理论
一、 内容依附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起的解释外围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状态成因的多种理论总称。采取马克思主义或者左派的研究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在外围地区的真实作用以及到解决外围地区不发达状态的道路
二、 依赖理论的一个背景就是建立在对现代化理论的批评上在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中,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方法也逐渐得到了非西方社会学者的认同,成为他们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 影响及流变
其最初的倡导者是一些研究落后地区,特别是拉丁美洲的美国学者,如巴兰、斯威齐等人,以及一些在拉美生活的欧洲学者,如来自德国的弗兰克。他们奠定了依附理论的理论基础,并使这种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
60年代是依附理论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不仅在地域范围内扩展到除拉美外的许多不发达地区,而且在学术范围上也被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的学者所接受
70年代后,随着不发达地区内部发展道路的差异明显,依附理论开始处于理论的守势和自我调整状态,但并没有退出理论舞台。
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资本全球扩张带来的消极后果引起了更广泛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再次肯定了依附理论的理论价值
信息自由流通理论
一、 内容:二战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张跨越国界的信息自由流通,反对主权国家对国际信息的宏观调控,这可以称之为信息自由流通理论。其核心是将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二、 其根源在于欧洲的自由主义。尤其是以经济自由为中心。
三、 影响:这种理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能从中受益,包括他们的媒介组织、西方商人和西方政府,因此一直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倡和坚持。
结构帝国主义
1971年,挪威社会学家高尔通提出了结构帝国主义理论
国际传播的主体
政府(信息传播者和控制者)
企业(跨国非跨国企业、跨国非跨国媒介企业)
组织(一般社会组织、政党组织)
个人
国际传播的控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6年,总部设在巴黎,截至2003年有190个会员国
功能: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
从社会人文角度关注国际传播问题鼓励新闻在国际和国家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在对言论自由不作任何妨碍的前提下,促进新闻更广泛更均衡的传播
发展各种手段,加强发展中国家的交流能力,以扩大其对交流过程的参与。
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处理信息跨国流通问题上有传统的分工: 联合国主要处理政治司法方面的问题; 教科文组织受理的问题一直是与促进信息跨国流通的各种实际措施相关。
世界贸易组织WTO
成立于1995年1月前日,总部设在日内瓦,有130多个成员国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
功能: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服务贸易总协定》是迄今为止第一套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多边贸易规则。其宗旨是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国际信息流通中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从经济贸易的角度为国际传播制定游戏规则
美国对WTO的改造:将其前身主要涉及的货物贸易→(延伸)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策略是国际传播的手段之一。是企业力图融入目标市场,努力成为目标市场中的一员所采取的策略。包括语言对接、内容对接和价格区域化。
国际传播的内容
按性质我们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国际间传递的文化信息以及国际间传递的数据资料信息
受众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一、 按照对传播者的重要程度分类
1. 重点受众,与传播主体国有着特殊的利益关系,对其所要达成的目标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那一部分受众。
2. 次重点受众,与传播主体国有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对其要达成的目标具有较为重要影响的那一部分受众。
3. 一般受众,不在传播主体国的战略区域之内,与传播主体国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对其生存、发展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一部分受众。
二、 按照对传播者的态度分类
1. 顺意受众
2. 逆意受众
3. 中立受众
三、 根据受众的发展过程分类
1. 潜在受众,与传播主体国暂无直接利益关系,但在某种因素作用下,有可能成为其传播重点的那一部分受众。
2. 知晓受众,经告之对传播主体国自身或与之有关的事件有所了解,并已形成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但尚未采取行动的那一部分受众。
3.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行动受众,在知晓与态度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积极或消极行为的那一部分受众。
简答题
国际传播近年来的动向
一、 国际传播的主体。过去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一般社会组织和政党组织、企业,个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声音很弱小。而随着网络的崛起、博客的流行,个人日渐成为国际传播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