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透天凉与平补平泻四手诀、退针法
《金针赋》里讲了一种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现在有神话的趋势。烧山火和透天凉是一种组合手法,先浅后深,一退三进是烧山火,一进三退,先深后浅是透天凉。用烧山火法“顽麻冷痹”,用透天凉法“肌热骨蒸”。那是不是必须用这样的手法才能达到效果呢?未必!我在临床中“顽麻冷痹”,从来没有使用过烧山火的手法,就是常规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最多做个迎随补泻或提插补泻,但很多人会说整条腿都是热乎乎的,一直持续到起针以后。“肌热骨蒸”我没有治过,但有些腰腿疼病人,在扎上针后,会有风呼呼的感觉,一直持续到起针之后。说明得气后就会有发热或发凉的感觉,普通的补泻手法也可以起到这种效果。所以,我认为不必花大价钱去跟师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这些小众的手法。如果有人就是愿意学习传统手法,可以按照我我画的图表来练习,看图就会明白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怎么做。剩下的就是刻苦练习,手法纯熟之后就可能会做出来。为什么说可能?因为做这种手法,需要有气功功底,没有气功根底的人,单纯靠手法就可能有效有不效。
关于补泻手法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徐文伯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后宋皇帝刘昱喜欢研究长生不老之术与医术,诊断疾病的水平也挺高。有一次他和徐文伯在外面行走,看见一个怀孕的宫女,挺着肚子。刘昱说这个宫女怀的是一个女孩,徐文伯说不是女孩,怀的是双胞胎,一男一女,而且男孩要比女孩小一点。刘昱听了心中不服,认为自己的水平不会看
错,于是要将宫女的肚子剖开来验证一下谁对谁错。徐文伯怜悯这个宫女,了一个借口,说肚子剖开后恐有变故,然后他就用针灸堕胎法将小孩生了出来。关于堕胎法,有文字记载的就是徐文伯的医案。他泻三阴交,补合谷穴之后,胎儿应针而落,果然是双胞胎。
泻三阴交补合谷是堕胎的方法,也是催产的方法。通过这个医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安胎的方法。现在的年轻人,由于过早的性生活,一不小心就会中弹,医院又不负责任,不讲流产的后果,只是宣传无痛人流术的好处,导致习惯性流产越来越多。包括动了胎气早产,都可以用补三阴交,泻合谷穴来。合谷、足三里、膻中、关元、气海、膏肓,是人体六大气穴。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补合谷就是实上,泄三阴交就是虚下。上实下虚,气往下压,胎儿应针而落。如果泻合谷,补三阴交,上虚下实就可以安胎。
三、《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平补平泻四手决》
(1)均匀捻转,这是针对捻转补泻法而言,不多不少,左捻捻,右捻捻,就是平补平泻。
(2)子午捣臼,这是针对提插补泻法而言,提多高,插多深,均匀的提插,一样的深度。
(3)直进直退,这是针对退圆进方和退方进圆而言,直进直退就无所谓补泻,就是平补平泻。
(4)先补后泻,先泻后补。这个很重要,在临床上经常用到。举例:有一个肩周炎的病人来你看病,他肩膀连带胳膊酸疼,酸多一点,疼少一点,酸是虚症,疼是实症,你就要先补后泻。如果疼多一点,酸少一点,疼是实症,酸是虚症,你就要先泻后补。在这种时候我们很少用子母穴,因为扎子母穴不能做到补泻兼顾。而是用本穴、原穴、络穴,这些穴位既可以泻,也可以补,只是补泻手法的先后次序不同而已。
(十六)《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退针法》
古人用针与今人不同,很少长时间留针,一般都是留几呼,泻几吸。以最常用的足三里为例,我们现在最少留针半小时左右。古人则不同,《黄帝明堂经》:“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几个呼吸之后就要出针,于是就又出现一个重点,如何退针。
四个火做完补泻手法,包括平补平泻之后,针下气松,说明邪气已去,可以出针了。用左手中指食指按住穴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柄,用平补平泻法左右转动,缓缓往外提针,一边往
外提针一边捻转,随着捻转,针就出来了,这样出针没有痛苦。如果直接往外拽,就可能会出现疼痛不适。尤其是有些人邪气太盛,虽然针下气松,但很快又会卷土重来,邪气缠绕针身,贸然起针,会带出肌纤维。还有的患者,比如硬瘫的偏瘫患者,肌张力很高,往往在留针期间因为肌肉的抽动将针弯曲,起针时更需小心,骤然提针,就可能把穴位旁边的好肉带起来,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前的针针身很粗,很难处理。现在的一次性针灸针,针身很细,弹性也好,一般不会断针,只要慢一点,一般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退针法里面最重要的是如何救滞针,滞针之后不能硬往外扯,针退不出来怎么办?1、上下循按。泻泻邪气,针下气松就可以退出来了。2、滞针后,迎上去,在迎的部位隔一寸两寸,不管是不是穴位直接下针,然后做泻法,把邪气泻了以后,针下气松就可以取出来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