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46-太阳经的症状;辅行诀之大补肝汤
有两个小孩子同时都发烧,一个嗓子疼,一个嗓子不疼。让大人盖被子,就是有点恶寒,不是恶热地撩被子。睡觉的时候稍微出点汗,白天玩的时候没有汗。没有恶心,微微有点咳嗽,大小便没事。这些症状就是阳证,脉比较浮数,小孩子感冒了脉都显快。证明病邪在三阳的表上,没有呕吐、头晕、恶心、不愿意吃东西、忽冷忽热,一会儿撩被子、一会儿盖被子的症状,证明没入到少阳。没有口渴、汗出、大热脸红、鼻子冒干热气、眼发红、大便干的症状,舌苔是薄白苔,就是没入阳明,因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面。
太阳经行于背后,会有颈项强疼、腰腿疼、腘窝疼,只要是太阳经的症状都按太阳经。
不管现代医学说的颈椎病、背疼还是职业病,都按太阳经。很多通过外面受寒长期不解造成的症状,现代医学没有风寒那一说。足少阳胆经在头两侧、两胁,出现胸胁胀满、耳朵疼、头疼、偏头疼都可以按少阳经。这两个小孩明显还在太阳经,如果是恶寒、发高热、头疼、骨关节疼、不出汗、脉浮紧数就用麻黄汤。如果老出汗、脉浮缓、怕风、有风起鸡皮疙瘩就用桂枝汤,有汗就是热的不太厉害,脉相对来说松软一点。如果舌苔挺厚白腻的,就用茯苓、白术、藿香等一些化湿的药。
嗓子疼就加点桔梗、连翘,证明外面有寒里面已经有郁热了,没地方宣泄就走到了咽喉部位。六经里面少阴经也有嗓子疼,张仲景就用桔梗汤、甘草汤,再厉害就用半夏汤。再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会出汗烧劲儿小一点,一会儿不出汗烧劲儿大一点,这种情况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我就给这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开了这个方子。这些都非常实用,如果去医院一直用退烧药就不太好。有桂枝十克、白芍十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麻黄九克、杏仁八克,把大枣掰开,桂枝汤的量稍大一点,麻黄汤的量小一点。因为他有出汗,表气郁闭比较轻,用麻黄宣泄一下就行了。
一个小孩子嗓子疼,就加上桔梗八、九克和连翘十二克到十五克,古书上说连翘能消肿散
结、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长得就像小心脏一样,中间是空的又像一个肺,可以入心肺,清心肺之火。张锡纯喜欢把连翘和薄荷七、八克放到一起用,可以辛凉发汗,能把里面的热气发出来。用桂枝汤的小孩体质都不是太壮,多是文气的小白脸,肠胃不好。体制壮、胖得肌肉结实的小孩一闹就是麻黄汤证,皮肤致密就不容易出汗。一旦受寒感觉都不灵敏,受重郁闭才病了。
这两个小孩子抓了三副药,让他们用四碗水煮成一碗半,大孩子喝一碗,小孩子喝半碗。不是一下喝完,而是一点一点地喝,三个小时喝一次,一次喝一小茶盅。头一天晚上就睡觉挺好,都没有咳嗽,第二天早晨都不烧了,这就叫一剂止。张仲景的方子用对了一副药就解决问题,这都是在临床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张仲景原文上就有,一般的人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他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张仲景的书得经常看,看了很多遍,突然就在临床上知道什么意思了。所以古代很多老中医都把中医十三经这些经典都背过,你悟到的不是你的东西,是书上的东西。
昨天晚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来看病,上午和中午都还没事,晚上就有点咳嗽。家长就非常紧张,我一摸孩子的脉,一会儿有,一会儿就沉得没有了。两颧骨发黑斑,眼里面有黑
点,舌苔白厚腻,说明他的肠胃不好。肚子柔软不拒按,不是有粪便食积的阳明证。这个小孩以前容易闹喉炎,尤其是后半夜嗓子疼以后,心脏不好是因为以前用退烧药太厉害了。
他两三年以前得过白血病,起因是发烧了半个月,用尼美舒丽输液、消炎反复退烧。不吃药又烧起来了,最后化验是白细胞超高的白血病,后来在河北省二院恢复得还不错。出院后家长又去拜佛、放生,这次孩子一咳嗽就怕复发。我一看问题在肠胃,就需要清理肠胃,因为下面有湿气堵着。因为这两天孩子吃西瓜比较多,我要求家长不让孩子再吃生冷、冰镇的、油腻的饮料。
我们摸脉必须得细心,多问一下,否则你就不知道他以前的病史,两颧骨属小肠有亏就是水克了火了。黑为水,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弱了心脏就弱了。沉下去就是少阴脉了,以前的白血病肯定入到少阴了,是开始太阳经的发烧入里的。他现在是少阴与太阳之间的脉,心脏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所有的六脉都是这样,尤其是心脉和肝脉,这是伤到心脏了。不是心脏不跳了,而是跳得比较弱了,不是太危险,孩子还能正常上学。
所以看病时一个细致活,摸脉时间太短,或者像张仲景说的按寸不及尺。说两句话就给人
家开方子,比较草率那样不好。中医开方以前的诊断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考虑必须周到,看得越细致把握得越好。一个大夫一上午看一百多个病人就没有质量了,真正想看好病,就得看了十个好了十个。看了十个好了八个这个大夫就不错,看了一百个好了十个的大夫就是庸医,看病好坏不在看人多少。如果大夫不细心,病人不会给你说以前的事情,得了不好的病一般人都不愿意说起。
四个火孩子的手脚不是很凉,从外表看还是胖乎乎的,不像一个很差的孩子。观察得细才能看出事情来,白血病还是有治的,病邪入里也有程度不同。医院里面白血病的治愈率是百分之五十,倪海厦治白血病就没有失过手,不管多重半个月就好了。他就是按太阴证治的,用桂枝倍芍药,加生附子和茯苓。到医院就得做放化疗,严重了就得换骨髓。药物伤到最根本的里阳了,生附子可以强心阳,把最阴寒的东西打出来。
有一个眼肿、脸红二十多天的、五十多岁的妇女,感觉脸很烫,摸着也不热。嗓子干、口渴,学过金匮的都知道,这叫风水,因为受风造成的水在上面皮毛处闭塞了。肺内的热气没有办法宣泄,不能肃降,水就积到眼上了。出不了汗就觉得皮下很热,烦躁想喝水,还有一点恶心。这就在阳明上了,张仲景有一个专门的方子越婢汤,有点恶心就用金匮里面的越婢加半夏汤。还有一个越婢加术汤,因为她口渴得厉害,白术就能生津止渴。
有麻黄八克、生石膏十五克、炙甘草七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旱半夏十五克、白术十五克,吃了五副药就好了。她以前和别人说话,说着说着嗓子就不出声音了。肺热嗓子就特别干,必须得喝一口水才能说出来,吃完药就没有这种现象了。用石膏清理肺热,白术能把废水利下去,正常水走到细胞里面生津。她还有盆腔髀骨疼的毛病,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寒症篇里面,有一个髀骨强疼的方子。
咱们不管别人说的这本书的真假,实用就行,让我看是真的。还有一个湘本的伤寒论,也是民国时期从民间传下来的,内容跟桂林古本差不多,缺少桂林古本的风寒篇等两篇。都有很多现在通用本没有的内容,桂林古本的内容应该比较全。据说张仲景写了十三次伤寒杂病论,每次写完族人们就抄走了,最后一次的是最全的。张仲景的第四十六代后人传出了桂林古本,说是第十二版,湘版的还在更前的版本。宋代的王叔和是根据第七版分成了伤寒和金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比王叔和整理的多出了将近一百个方子。
大家学习中医经典一定要买一本桂林古本伤寒论看看,或者从网上下载了看看。这是家族秘传多少代下来的,他们贡献出来是对人类巨大的益处。现在有人说这本书写得这么全,怀疑是后人改编的,我看着不像是。倪海厦讲伤寒和金匮是按照宋本讲的,后来看到桂林
古本他也在研究,这本书出来的比较晚。咱们看中的是这本书的医疗价值,而不去训诂考古,不管他们争论真假。
这本书上髀骨强痛的方子是枳实、茯苓、白术、炙甘草汤主之,髀骨疼有可能是股骨头坏死、腰间盘突出,所以张仲景用药就是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你理解不了你就不敢用,骨头疼肯定会产生积液和积水,疼来自于压力。很多人骨头都磨没了也不疼,里面没有水就没有压力,白术和茯苓就可以把多余的水利下去。只是把气分打开,把利水的药通过血液送过去,里面有水湿一定过不去。这个妇女还有点腰疼,还得按太阳经,再加上桂枝汤。桂枝和白芍走血管能活血,把新鲜血液打过去自然就好了。一般人这个病会用大量地活血和强心健骨的药,他和一般人的思路就是不一样。
学了辅行诀以后我考虑问题就更精准了,确实比较好用,一般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位女病人头上跟盖着锅盖一样,头晕沉,睡不好觉。在中医院吃了两年中药,也输了很多液,最后肝功能出问题了。心律不齐后又吃了治心脏的药,中西药都上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一摸肝心脾肾脉都特别沉,属于少阴脉了,头上很多污浊的湿气下不来。
我就用大补肝汤,包括小补肝汤,就是辛味的肉桂、干姜和酸味的五味子、化出的甘味的
山药。再加上小补心汤的旋覆花、丹皮和竹叶。因为头不好,在医院里就用了扩张血管的药,我把她心脏的力量加强后,血管内的血流就好了。脾肾脉沉就用少阴证的四逆汤,也就是附子、炙甘草、干姜的小泻脾汤。
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在河北省二院确诊的是中耳炎,反复了两年没有治好。我一看明显的症状就是右耳疼,部位是走两侧的少阳经,脉比较洪大。口渴、喜欢喝冷水或冷饮,肚子就很胀,属于阳明和少阳合病。大便干燥,大肠经和肺经有热,脾胃是寒凉的。舌苔是滑薄苔,一块一块的,其实不是真正的中耳炎,因为是病邪到阳明会长时间不走。
我给开的方子是北柴胡15克、黄芩九克、半夏十克、党参九克、炙甘草六克、生石膏九克、知母九克、芒硝七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给她开了五副药,所以说中医要毁于药,药店就没有北柴胡和旱半夏,只有水半夏。北柴胡是张仲景用的正儿八经的柴胡,正规应该是旱半夏,水半夏二三十块钱一公斤,旱半夏一百二三十块钱一公斤。不同柴胡之间价格差的也比较多,他就去我哪里抓了药,吃了两付就不疼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