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总第101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al Sciences  N o  2,2007G enera.l N o .10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关于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 评介的考辨
李俊文1a ,b,c ;2,李俊秀1d
(1 黑龙江大学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文化哲学研究中心;c  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d  教务处,哈尔滨15008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出版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以后,对卢卡奇及其著作的研究与
评价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多重讨论。为使卢卡奇与这部著作能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笔者以评介为视
角,展开了这一著作思想的概要分析,对引发争议的肯定、否定、自我三种评价进行了梳理考察,并提出了解读文本需澄清的三个问题,即卢卡奇及其著作性质所属的问题、卢卡奇如何对待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如何鉴别卢卡奇的自我批评问题。
关键词: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哲学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7)02-0016-05
收稿日期:2006-10-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12106)
作者简介:李俊文(1973-),女,黑龙江克山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李俊秀(1971-),女,黑龙江克山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自马克思哲学问世以来,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与阐释,很难确切地说到底有多少种理论自称为或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作了不同的阐释和重建,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的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捷尔吉 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 1971)是匈牙利著名思想家,是当代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的国际政治、理论舞台上,他声名显赫,但对他又毁誉参半。1923年,他以著名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可以说,卢卡奇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中针对20世纪人类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困境,率先尝试对马克思
主义学说提出了重新理解,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程中的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历程[1]。本文旨在通过对 历史和阶级意识 的评介之考证,来说明卢卡奇思想影响之广、之深,以期引起人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多问题的关注与思索。
1 主题思想概要
历史和阶级意识 是卢卡奇在1923年把他过去几年写成的八篇文章结集为题出版发表的。对于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的内容和结构,在这里概要提及。卢卡奇在八篇文章中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辩证法的实质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人的历史地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和异化问题,以及辩证法的分类和体系构想问题,都进行了富于特或尝试性的探索。全书围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展开,始终批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中流行的宿命论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观点,指出他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本质,抹杀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尖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要求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目标在于结束人类的 史前史 ,使人真正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人。卢卡奇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成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把握辩证法的总体性,把自己既看做社会历史的客体,又看做社会历史的主体,从而在革命实践中争取自身
16
和人类的解放。在首篇 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一文中,卢卡奇坚决反对第二国际那些素以 正统 派自居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即实质),不在于某些现成的公式或结论,而在于它的方法,即革命的辩证法。针对第二国际一般思想家的单纯经济决定论或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传统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 物化 意识,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思想,认为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实质所在。总体性即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众说纷纭的评价
这样的一部著作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但同时,他也由此招致了许多批评,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阵营被指责为离经叛道,所谓 卢卡奇思想 已经成了修正主义的集中表现而落人口实,而增添这种非议的是,卢卡奇自此书问世以来曾数次进行过公开的检讨与批评,这就更加深了对卢卡奇及此书评价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主要论及卢卡奇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的影响与评价,以期使卢卡奇与这部著作能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对这种评价做出分析回答。
(1)坚决肯定的评价。卢卡奇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发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当时坚决支持卢卡奇的有卡尔 科尔施、贝拉 福加拉西和约瑟夫 列瓦依等人。他们认为, 历史和
阶级意识 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主义的一个正确论据,它旨在对人和历史、对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意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重新确立辩证的理解,它揭示和恢复了在一个时期内遭到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主义和能动主义的性质,它是使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即辩证法的第一部系统的研究著作。科尔施是德共的理论家,他在1923年发表了一部与 历史和阶级意识 观点极为类似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在该书中,科尔施明确地说: 我在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中提出的论点在许多方面与卢卡奇在更广泛的哲学基础上所确立的命题相一致  我基本上同意卢卡奇的观点。 [2]科尔施和卢卡奇一样认为,第二国际的观点和19世纪后期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属于 庸俗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实证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在第三国际各党中还有强烈影响,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革命的,不可能使无产阶级成为积极的和自觉的历史创造者。科尔施和卢卡奇一样确信,归根结底,无产阶级革命取决于主观因素,即无产阶级意识,而理解这种因素要求承认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黑格尔成分。福加拉西和列瓦依当时是卢卡奇在党内最亲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1923年,列瓦依在 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 第11期上发表了高度赞扬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的文章,他评价这本书是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认为,卢卡奇的书使人意识到在马克思那里的黑格尔的东西,即辩证法,这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哲学史,这也是第一次尝试;而且从纯哲学的观点来看,这对于在认识论中枯萎的哲学,又是很可贵的第一次扬弃。1924年6月,当第五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举行时,福加拉西发表了一篇高度赞赏科尔施与卢卡奇共同观点的评论文章,他在说到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清除掉资产阶级的哲学残余时,认为这种残余主要是 素朴实在论和机械唯物主义 ,而不是唯心主义。
(2)基本否定的评价。 历史和阶级意识 问世以来的1923 1924年间,卢卡奇曾遭到连珠炮似的谩骂与指责,1923年5月27日,德国共产党的 红旗 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这本书的第一篇评论  德共领导成员赫尔曼 顿凯尔写的 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新书  与卢卡奇商榷 。顿凯尔首先批评了卢卡奇把 正统马克思主义 只是理解为方法,而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内容。接着他批判卢卡奇自以为他的观点符合真正 马克思的精神 和 马克思的立场 ,在一些地方甚至与恩格斯进行论战,从而否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紧接着,当时在莫斯科的匈共领导人库恩 贝拉也发表了类似的评论,指责卢卡奇企图修正辩证唯物主义,企图用取消唯物主义阉割辩证唯物主义。另一匈共党员鲁达什于1924年初在莫斯科 工人文学 上发表了连载三期的长文,从理论上和政治上对卢卡奇这本书进行了详细的批判。他的批判集中在卢卡奇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看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科学这一点上,他指责卢卡奇把辩证法不是看做是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的客观理论,而是被看做是人的主观规律的理论。在苏联,  在哲学战线上 对卢卡奇的斗争,已经成了德波林、鲁波尔、巴美尔等
17
苏联哲学家以及列宁的其他注释家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苏联的政治领导人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3]87。对卢卡奇的批判于1924年6月17日到7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顶峰。布哈林指责卢卡奇 重新陷入了老黑格尔主义 ,会后,德波林则把卢卡奇的观点说成 黑格尔主义思想的大杂烩 。共产国际当时的另一个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则指责卢卡奇这本书是理论上的修正
主义, 卢卡奇思想 在东欧一些党内成了一个带侮辱性的名词。
(3)卢卡奇对此书的评价。卢卡奇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受到批判之后,被迫离开了匈共中央和维也纳的 共产主义 杂志编辑部。他当时没有公开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也没有公开检讨错误,而是在长时期内保持沉默,不让再出版他的这本著作。十年后,卢卡奇首次公开对此书发表言论。在1933年所写的 我走向马克思的道路 一文中,即在国际作家大会上的发言中,他认为, 历史和阶级意识 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渡。他说: 尽管已经有意识地试图用马克思来克服和 扬弃 黑格尔,但是一些有决定意义的辩证法问题还是按唯心主义方式解决的(自然辩证法、反映论等)。 [4]213-214初步检讨了这本书中的错误。第二次,1934年6月21日卢卡奇在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纪念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书发表25周年而举行的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当时苏联哲学战线上的斗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气氛影响下,卢卡奇把全书说成是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的 哲学总汇 ,是  下半截唯心主义 的典型表现形式 , 意味着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危险 ,他并且表示决心,要 对这种唯心主义倾向以及任何其他的唯心主义倾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222-223。但没有具体的分析和说明。第三次,1967年为 历史和阶级意识 再版所写的序言。卢卡奇利用这个机会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力求对他这部一直引起争议的著作做出更全面、更公正的评价。他在这里重申了他过去对这部著作的一贯看法:这是他不成熟的青年时期的产物,是他从黑格尔向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他认为这部著作的主要缺点,是它 与作者的主观意图相反  反对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根基的 , 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做是一种
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 [4]245。但与此同时,他指出这部著作是 要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本质的也许是最激进的尝试 [4]250。除此之外,他 相信还有许多同样正确的思想可以在这本书中到,我这样说并不觉得自己过分不谦虚。我只需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我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放到他的世界观的完整画面之中,而在我这样做时,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只愿意把它们看做是一些仅仅对马克思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历史文献 [4]256。可见,这次自我批评,卢卡奇虽然着重于检查错误,但从语言、感情上看,似更趋向于肯定此书的成就和影响。
3 需要澄清的问题
在以上三种存有异议的不同评价中,困扰我们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出最后的答案,换言之,围绕卢卡奇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争论的中心问题尚未解决。笔者认为,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中还需进一步澄清如下的问题。
李俊秀(1) 历史和阶级意识 所提供的究竟是黑格尔思想的大杂烩,还是运用马克思的思想继续发掘黑格尔思想遗产的尝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思想遗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重大而又反复争论的问题。第二国际的一般理论家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解释,其哲学根源就在于蔑视黑格尔,抛弃辩证法。与这些理论家截然不同,卢卡奇根据马克思的
告诫,不再把黑格尔当作 一条死狗 来对待,并试图把黑格尔思想中方法论的硕果当作服务于现实的有生气的精神力量拯救出来。卢卡奇认为,不仅马克思的 资本论 在逻辑结构上与黑格尔的 逻辑学 密切相关,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来源于黑格尔,而且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观点的实质,也可以归源于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但是,卢卡奇并不是无批判地吸取黑格尔的思想,换言之,他并没有忽视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本质区别。在 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一文中,卢卡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思想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作为商品和资本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来考察; 断定自身,生产和再生产自身,这就是现实 [5]19,黑格尔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 法哲学原理 中说: 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这种现实性  在自己的分解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己。 [6]卢卡奇认为: 正是在这里,历
18
史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们都把理论构想为现实的自我认识。 [5]19同时,卢卡奇更加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根本区别。他指出,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哲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采纳了黑格尔方法的进步方面,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主义的因素,具体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基础;另一方面,正是在现实本身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和黑格尔分道扬镳了。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获得了一种有利的出发点,从这点开始就可以解决一切关于神话的传说。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这些伟大神话体系中的最后
一个 [5]22。在卢卡奇看来,要吸取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合理部分,是要以牺牲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为代价的。可见,他并没有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混淆起来。正如G 里希特海姆所明确概括的那样: 在卢卡奇1923年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任何别的理论家都不可能提供的东西: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它忠于事实,但并没有以 科学 为名义抛弃黑格尔的遗产。 [3]105
(2)如何对待卢卡奇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中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拒绝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必须清楚地确定卢卡奇的思想与那些公认为经典的马恩著作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提到这些方面就要提到 辩证法 。事实上, 历史和阶级意识 的副标题就是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因此,首先有必要概述卢卡奇在写作该书时可见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关辩证法的观点,借此来确定影响卢卡奇并有时还与他发生抵触的大致范围。马克思有关这一论题的著述很少,并且不成系统,马克思只是在 资本论 和一些通信中零星提到辩证法。在1923年卢卡奇出版 历史和阶级意识 之前也只有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到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经典陈述,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用了三章(第一、十二、十三)的篇幅叙述辩证法。第一章中概述了辩证法的本质特征,他把辩证法称为思想的最高形式,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联系与运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讨论了量质的转换和否定之否定这两条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只是在第一章中稍有提及。大体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经典说明。那么,卢卡奇对辩证法持什么看法呢?卢卡奇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它不是指对马克思的研究结论的无批判接受,不是指对某种神圣经典的注解。相反,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只是方法。它科学地坚信,辩证唯物
主义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只要沿着其奠基人所开创的路线前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能得到发展、扩大和加深 [5]2。在强调方法这一点上,卢卡奇并没有什么新创见,恩格斯与列宁都有过类似的暗示。卢卡奇说,马克思从黑格尔汲取过来的方法的本质  也就是辩证法的本质  是具体的总体范畴。这就是卢卡奇理解的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与恩格斯所理解的不相一致的地方。在卢卡奇看来,主客体在历史的同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理论,恰恰不是辩证法的边缘部分,而是它的核心,是它的本质部分。这就导致了他与恩格斯有关(自然)辩证法的冲突。一方面,卢卡奇指出: 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基础;主客体处在它的根基之中。就此而论,人必然决定性地被卷入辩证过程之中。 [5]215这意味着卢卡奇把辩证法同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本质相连,强调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基础,这就同传统唯物辩证法 只有与人的活动无关、不依人的意志和人的活动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规律才是构成辩证法的内容 这一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就此问题引起巨大争议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的革命本质并不在于人对外在的某种给定的规律的遵循,而在于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客体和对象的改造。在这一变革现实的活动中,人既扬弃了客体的自在性和给定性,也扬弃了主体的纯粹主观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因此,辩证法的实质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具体的统一,这也就是历史进程的总体性。而在这一点上, 恩格斯甚至根本没有提到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的关系这种最重要的相互作用,更不必说给予它本应值得重视的地位了 [5]4。正是由于理解上的这一差别,卢卡奇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出了质疑,他反对将辩证法推广到自在的自然本身,他认为,恩格斯的失误就在于忽略了辩证法的主客体统一的本质,从而把辩证法归结于纯粹
的自然进程本身。卢卡奇明确指出: 恩格斯的辩证法的说明所产生的误解主要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恩格斯错误地追随黑格尔,把这种方法扩大到自然界。 [5]6
(3)能否依据卢卡奇关于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所作的数次自我批评,就断定此书的基本观点或主导倾向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是值得认真分析和仔细鉴别的。可以断言,卢卡奇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遭到批判与指责的原因并非纯学术的因素,更重要的根源则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所谓正统马克
19
思主义的学说,意指经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整理过的马克思的思想。因此,当卢卡奇带着极为独到的见解,向恩格斯对黑格尔及马克思的理解提出了质疑,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在中欧还是在苏联的共产党人中都引起爆炸性的反响,持正统观念的人们的盛怒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卢卡奇所未意料到的,在冒险踏入这个领域的过程中,他已无意中攻击了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列宁主义的真正核心。现在我提及这样一个事实,对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的抨击刚一平息,卢卡奇就以一个已克服了其 唯心主义 错误、十分正统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者的面目而重新出现。1924年1月列宁逝世,为此卢卡奇写了一部关于这位布尔什维克创始人的短篇著作 列宁 ,就这一点表明了卢卡奇策略性地撤出了暴露无蔽、难以防守的阵地而转入了后卫战,这部著作使他能够继续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中。
正因为卢卡奇就 历史和阶级意识 所作的自我批评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做出的,那么不同程度地包含
着违心与夸大的成分也是情理之中的。显然,笔者在前文提及的卢卡奇就此书做过的三次自我批评,前两次是他在经受激烈批判之后,在苏联当时特殊的政治气候和环境下做出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1935年的卢卡奇在斯大林主义监督者那警惕的目光下,仍继续着一场小心而有限的后卫战。正如他在第三次自我批评中所说,鉴于德国的科尔施被开除出党的命运,为了获得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的 入场券 , 我放弃了进一步的斗争,并发表了 自我批评 。尽管我当时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4]261,这样,在策略上不得不同 历史和阶级意识 保持一段公开的距离,并在自我批评中说, 我必须采用流行的官方行话 [4]270,因而带有违心的成分。所以,前两次自我批评有 不真实的成分 [4]169,其基本内容是不足为凭的。在作第三次自我批评时,国际范围内早已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整个政治环境比前两次要宽松得多。但是,当时卢卡奇个人的境遇还不能说已根本改善,他一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尚未获得基本肯定的评价, 在苏联和东欧,卢卡奇的学术地位完全取决于政治气候 [7],1967年卢卡奇为 历史和阶级意识 再版作序时已近八十二岁高龄,虽然他很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可是经过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强制,有些东西已无法还原了,更何况他在最后还留下了一段寓意深刻的伏笔: 当然,证实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中个别的、正确表达的倾向,这些倾向在我自己以后的活动中并且也许在其他人的活动中,真正产生出了多大的富有成效的结果,这些并不是我的任务。但这将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我将把它留给历史去判断。 [5]45
自从 历史和阶级意识 问世以来,围绕此书所展开的讨论和争议一直延续到现在。对于批判的马克思主
义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这本著作对葛兰西、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本著作的影响甚至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对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以及法国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梅洛 庞帝都曾发生过影响,莫里斯 瓦特尼克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 此在 (Dasein)这一概念也是由类似的思路而产生的。看来实事求是地评价与研究这本著作仍是卢卡奇留下的遗愿,也正是后人应当承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衣俊卿,等.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6.
[2] 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58.
[3] G.里希特海姆.卢卡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 杜章智.卢卡奇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5]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0.
[7] 张伯霖.关于卢卡契哲学、美学思想论文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8.
责任编辑:王晓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