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学校实施“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
一、实施原则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2、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 
   5、坚持突出特点、体现特的原则。 
   6、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二、活动内容: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个从学善、行善、思善到扬善的过程。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感受、体验,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善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善文化     寻善源:就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善念,发现善源。 
     存善心: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怀有感恩之心等。 
     发善言: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会理解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 
     行善事: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
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凡是一切真、善、美的意识和行为,凡是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意识和行为,都属于“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三、活动对象: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快乐成长,心理自调,行为自律、情感自控。 
    善待他人: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接纳他人,乐于助人,宽容他人的过失,忍让他人的过激,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能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 
    善待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活动范围: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 
    善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合格的学生。 
    善在家庭: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主人。 
    善在社会: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护环境,追求和谐,做合格的公民。 
    五、活动过程: 
    “日行一善”是一个从想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想善:就是每天在心中回想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 
     言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每天说一些自己或他人的善举、善言;一层是语言文明。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热情。 
     写善:就是把每天想的善事、说的善事、做的善事、看的善事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是形式上积德、厚德的一个过程。 
    行善:是善的落脚点。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等。行善就是方便他人、善待自然、和谐社会。行善也可以是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修正已有的错误。 
    思善:是想善、言善、写善的思想升华,是自己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自己通过对善事的感悟和反思,将善变成自己优秀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支配自己的行为。 
    扬善:就是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行善的好处,讲古今中外行善积德的名人故事,宣传行善积德对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诸事众物的相生关系,引导大家都明白行善于人于己都有利的道理。 
     六、活动措施及要求 
     1、宣传发动。要深刻认识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电视等媒体,充分利用班会、通过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在学生当中认真做好“日行一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良好氛围。 
     2、全员参与。积极组织各班学生将学生身边一点一滴的好事,利用每周班会进行总结,表扬坚持每日做好事的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部分——大部分——全体学生全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日行一善”活动中去,努力形成“知行善、学行善、比行善”的良好局面。 
     3、有机结合。寻善源与思想品德、语文课的读国语精典、综合实践课结合。存善心要与音乐、美术、体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纳善言与语文的摘抄、周记等结合。行善事要与平时的一举一动结合。总之要把“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坚持把“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不断扩大社会效应,增强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学校主抓、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 
     4、活动推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学校将经常性地开展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事迹报告会。 
     5、成果展示。少先队大队会要在全校各年级举行“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6、总结表彰。为了倡导“人人向善、人人崇善”良好道德风尚,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校将定期总结表彰一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和班集体。 
学情分析
国家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性学习需求为基础的,难以估计和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即只有普适性,没有独特性。而秉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理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显然为重视学生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可能。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的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分析学情)。其目的就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根据“基于需求的课程开发模式”中的多层级概念,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层面的学生需求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内容:包括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参加的活动以及对各种学习内容的看法。如“你喜欢什么课?不喜欢什么课?为什么喜欢这门课而不喜欢那门课?”调查得知,我校学生尤其喜欢学校开展的学科学习以外的其它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运动会及兴趣小组,认为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吸引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考虑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