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xing tan suo
以善育人,培根铸魂
—在传统“善”文化教育中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成都市金花中学李和平
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
当前,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道德冷漠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尊重他人与社会公德观模糊,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信用观念缺失。学校需在传统文化中寻育人策略。如何安顿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主流价值观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是学校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金花中学提出了"立德砺能,至善共美”的教育主张,目的是强调立德树人,磨砺能力,向善至善,尚美共美,以善育人,培根铸魂。
一、辨善、向善
善的教育首先就是要知善。什么是善?很多人并分不清楚,你认为的善,未必真的是善。
善有真假之分。“善之为善斯不善已o”“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让别人得到利益是善,让自己得到利益是恶。有益于人者是善,人之行善利于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者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打骂能够让他得到好处,那就是善;如果尊敬别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那就是恶。做善事,对别人有益的就是正直无私的真善;对自己有好处的就是自私的假善。单纯模仿别人的行为叫做假;不为行善而行善是真,为了行善而行善是假。学会辨别真假是善的第一层次。
善有是非之分。善是从真诚出发,由内
而外,迸发出力量。以自爱之心爱人,自然
可被人爱;以自尊之格尊人,才能使人尊
你。否则就会是自欺、欺人、被人欺。一个人
做善事,不要去考虑行为本身而要去想自
己行为的利害,不要只盯着眼前而要从长
远来看,不要只在乎自己而要考虑他人。如
果现在的行为可以带来利益,但是长远来
看却是有害的,这样的善实际上是非善;
现在的行为虽然看似不是善行,但是它却
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利益,这样的善实际上
是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树立
了正确的善恶观,就是要求学生从集体、
长远、民族的高度思考,分清什么是善,什
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
善有大小之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以善小而不为”。善,不分大小,善是一种天
性,善是一种美德。为人不做恶,做事有原
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种善。为人本
分,待人真诚,是一种善。善良不分大小,心
善者,乐善好施。金花中学以“孝善立行,
仁达天下”为教育策略,就是要求每个学
生从自己做起,善待父母、善待邻里、善待
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心有善念,眼有
善意,口有善语,行有善为。用善心呵护他
人,用善意影响他人,用善语感染他人,用
善行熏陶他人,向善大善,仁厚通达天下。
二、择善而从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并应该
通过修养成为君子,每个人都可以影响别
人成为君子。没有人生下来是完美的,但
没有人不能走向完美。孟子曰:“求则得
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
也……”自身知识的积累,品德的修养,通
过追求就可以得到。作为君子,就应该择善
而从,追求并达到善之最高境界。
自知者明。一个人首先是自我和谐,
然后才能人我和谐。教师引导学生追求
“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善待自
己”的重要性。善待自己就要通过学习,对
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择善而从,达到日新
又新。善念之心正是一面镜子,要"时时勤
拂拭,勿使惹尘埃。”只有这样,人才能克
服自我、战胜自我,处处温良从容,以和为
贵,不争强好斗,具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度
的风范。善待自己还体现在对外物世事择
善而从,让自己快乐起来,拥有积极阳光的
心态,关照心灵,检查精神。这才是真正意
义上的善待自己。善待自己,还要体现在择
善而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事要多思考该
不该,合理不合理,适当不适当,不断检视
自己的行为,达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知人者智。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就
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
会分析别人言语的是非好坏,了解别人过
去的表现、现在的言行、将来可能的发展,
学会择善而处,与心善者交。“善性是难能
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与善良
的人交往,如沐春风。“善良的心地,就是黄
金。”选择和善良的人做朋友,就是为自己
种下了一片爱的福田。人人善待他人、善待
自己,就能自我和谐、人我和谐,才能到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要善待
学生,用大善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
友;作为学生,应尊敬师长,亲师信道,实
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睦与和善。学校长期
引导师生从善、向善、扬善、行善,以培养学
生知人的智慧。
知足者富O“知足者富也”。知足者能够
Li xing tan suo
进入一种心灵富裕的状态。这样的人既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又有美妙的精神世界,自然感到满足。择善而从就能让人达到这种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谐安宁的校园生活能够使心灵富足:自己每天能够与家人在一起生活,与同学一起学习,与朋友一起锻炼,一起欢笑,一起体会酸甜苦辣,这都是富足。相反,自己如果没有这些心灵的安顿,人生就会充满烦恼和抱怨。
三、择善固执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人应该择“善”的目标,执着地追求。我们提倡善文化,主张善行,就要以善为本,积德行善,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向善而行,止于至善。
养善性人格。“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都差不多,而后天的习染使人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有的人生来有善性,具有完满的仁德,却因为后天的习染让自己仁德受到蒙蔽。为此,孔子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父母要主动地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引导孩子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的情感教育要以善为本,营造“善”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善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善心行仁的社会公民。
养正气,陶性灵。《易•蒙》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是治蒙之道。童蒙时期是“修身”“养正”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从学生情感出发,从平常点滴积累开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上所施,下所效也”是“教”,"养子使作善也”是“育”。教育本质就是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借助活动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颐养正气,陶冶智慧。
善养志,育善行。一是养志于学。“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认为十五岁正是励志
求学的年龄。学问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学问能够激发青少年有为的豪情壮志,
点燃青少年的热诚,树立坚定的信心。教师
要鼓励学生努力求学,用知识充实自己,奠
定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的基础,培养坚持
理想、敢于奋斗的勇气,养成仁达天下、行
善济世的品质。二是养志于仁。每个人道路
不同,但善心是终身必备。有了善心,人才
会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教
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
育德,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引导
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三是
养志于道。立志要高远,目标要高远。人生
而不完美的,但没有人不希望走向完美。教
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用崇高的
精神鼓舞自己,坚持养善心,行善行,求善
道,不断地完善自己。
养至善德行。以善为本,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人民众
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核心内容。
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
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
量引导学生,还要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
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以真诚笃厚之意
待人接物,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立
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小处、近处做起,从
善文化身边的道德行为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
小善做起,善待人,善待物,善待父母,善待
朋友,随手做力所能及的善事,传播、实践
正能量,最后达到至善大善。
四、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
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
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通过立己到立
人,达到和实现自己完美理想。追寻理想不
能停步,只有达到全面发展,至善大善方能
停止。在以善育人的路上,我们要有远大的
目标,要有坚毅的勇气。
知其所止。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但人
的方向由自己决定。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
只有自己“知其所止”,才能选择正确的人
生道路,走向“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善
文化是以爱为核心,以真为基础,以美为升
华的一种价值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
向善的方向,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人生,追求
美,追求真,并朝着这条路不断前行。
止其所止。止于至善体现了人自己对
人生方向的掌控。这是人对提升生命境界,
体验生命价值的追求。止其所止就是要求
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止欲而修己,才不
至于误入歧途,招致祸患。教师要引导学生
学会观察,克制欲望,制定合适的目标。只
有懂得动静不失其时,才能既不错失良机,
又能够适可而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
照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判断自己的行
为是否得到,将好习惯保持下来,将坏习惯
消灭在雏形阶段。
知止不止。止于至善重点是要行动,
还须知止不止。“止于知而不行”不可取。
人只有知行合一,秉持初心,沉着应对,才
能在通往至善的路上一往无前。其次不能
止于已知,要止于“良知”“真知”。在善的
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心学生存善念,更
要引导学生切身践行善行,以"苟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更新
自己对善的认知,理解善的时代内涵,用
“善”涵养自己,感化他人。
《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善
的教育必须遵循规律,循循善诱,善待学
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学校的“善文化”
必须融入课堂,融入家庭,进而融入社区,
融入社会,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同向同行。善的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
层次差异,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以止于至
善为目标,从立己出发到立人,从而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落
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