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女子监狱罪犯教育改造2018
服刑人员天性敏感、易感情用事、容易受到情感伤害、法律意识淡薄,监狱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系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陕西省女子监狱以“五阶梯”“三大体系”“三善四修”等特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治本安全观,形成“以规教人、以智启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善养人、以德育人”的颇具特的教育改造模式。
一、“五阶梯”入监教育模式
女子监狱积极探寻教育改造规律,从规范化管理出发,对入监教育工作进行重新整合、梳理,以“围绕一个目标、体现一份人文关怀、渗透一种文化熏陶、突出五项重点教育”为架构,开展“阶梯式入监教育”新模式,帮助新入监服刑人员认罪悔罪开始,实现角转变,为服刑人员的服刑改造引路导航。
1、围绕一个目标:围绕促使服刑人员认罪服法、实现角转变、适应服刑改造这一中心目标。
2、体现一份人文关怀:在服刑人员入监第一时间配发生活包、理发、洗澡、发《“阶梯式”
入监教育服刑指导手册》、进行一次警察谈话、开展一次心理疏导、观看一部服刑改造微电影、拨打一次亲情电话,使服刑人员入监后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得到接纳,牢牢占领入监教育的主动权。
3、渗透一种文化熏陶:《“阶梯式”入监教育指导手册》分为五本,以“五”区分每一阶梯。设计上,结合女性服刑人员柔性特点,以“口袋书”的形式贴近服刑人员改造实际,书中插画由服刑人员手绘完成,体现实用、温馨、新颖的特性。内容上,除入监教育必学、必会、必背外,将“警官寄语、拓展阅读、法律谚语、改造善言善语”等内容渗透于阶梯式教育全过程,推动教育与文化熏陶有机融合。
4、突出五项重点教育:以“地基性教育、适应性教育、融入性教育、对症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的“五阶梯教育”为内容,以爬楼梯的形式将入监五项重点教育层层递进。对新入监服刑人员进行法制、监规纪律、身份意识、行为规范等“梯次”教育,同时,在每一阶梯制定《教育内容课程表》,合理安排施教。并根据每一阶梯的教育内容特,将入监教育细化到每天及每周,进一步规范入监教育流程,实现了各个阶梯有流程,每项工作有标准,每个标准有规范。
“阶梯式”入监教育模式将文化矫正的理念融入到入监教育中,使教育内容、形式特化,增强了入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服刑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消除疑虑,强化角适应,使新入监服刑人员在入监教育过程中跨过思想转变的第一关,上好净化心灵的第一课,迈好服刑改造的第一步。
二、“三大系统”亲情文化
结合女犯情感及心理需求,呈现具有亲和力的“家文化”,使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到归属感。女子监狱通过构建科学、完整的“亲情文化”教育体系,以“亲情”教育为点,以“三大系统”(情感管理系统、亲情教育系统、情感修复系统)为线,实现“亲情”教育覆盖面100%,达到点出彩、线开花、面结果的教育治本目标。
1、亲情教育系统
建立服刑人员“亲情档案”,进行“亲情关系问卷调查”;开办亲情课堂。收集亲情视频教材、编写亲情教育读本《似水亲情、又有吾心》,每周开办 “亲情课堂”;及时抓住节点、特殊日教育,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建立影音平台。狱内育新广播站、《晨钟》报、晨钟电视台开办专题、专栏、录制典型案例专题教育片、拍摄亲情微电影、感恩亲情视频。
2、亲情管理系统
建立亲情体验馆、亲情调解站;实施“阳光工程”,制定“精准帮扶方略”,设立为帮扶基金;将每周日设立为“周末家庭日”,以监舍为“家”,召开“家庭分享会”,解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及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修复,达到“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3、亲情修复系统
建立“亲情矫治案例库”“亲情修复空间”,开办“三社一坊”(即:“素心香道社”“茶艺心社”“古乐雅社”“创意手工坊”);成立“爱心妈妈团”社会志愿者帮教队伍;开展“回归本位意识”的“反哺教育”,进行角体验,引导服刑人员正确认识女性三种角担当。善文化
三、“三善四修”善德教育
在服刑人员“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教育活动中,女子监狱传承创新,深化特教育品牌,构建富含“善德教育”精神内涵的监狱文化,帮助服刑人员从悔罪知耻开始,逐步完成心智模式转变。
女子监狱围绕“一条主线、四大模块、一个目标”的“141”善文化教育模式,以“三善”(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举)、“四修”(修身、修德、修善、修心)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将“善德文化”融入服刑人员改造生活中,增强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使服刑人员在“善文化”的熏陶中,让她们回善心善念,实现修身向善,蜕变新生的目标。
女子监狱特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理念、科学模式、科学方法实施教育,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以达到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乃至“优秀产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