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届高三(上)语文文化经典练习
善文化《孟子》:论性善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来比喻怎样的道理?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可成江海。孟子以火苗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淌来比喻人们扩充仁义礼智这些善端的效果。仁义礼智四端皆为人性天生具备的,但这四端还只是人性善的萌芽,如果懂得扩充这些善端,就像火开始了燃烧,会越来越旺,泉水开始了流淌,会
越来越流畅。孟子以此比喻来劝喻人们要扩充善端,使人性中天性的善在后天得以发扬光大。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请从以上文段概括出一个成语。孟子在这个语段中阐发了一种怎样的认识?请简要分析。(6分)
答:杯水车薪。孟子指出仁一定能战胜不仁,就像水一定能克制火。但如果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燃起的大火,显然不能扑灭,这说明“仁”要战胜“不仁”,要注意积蓄雄厚力量,不能因为暂时力量对比悬殊怀疑“仁”的力量。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1)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2)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
【注释】(1)孳孳:勤勉;(2)跖:古代传说中的大盗。
答:区别在于前者坚持向善,而后者只想谋利。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都是善的,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孟子以此强调后天修养对一个人的德行的影响。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①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② 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释】①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②路:指奔波劳累。
对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答: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最早讲的是社会分工问题,也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区别。这是为了反驳农家认为君王与民并耕的治国思想。孟子只是认为社会的各阶层都有自己的使命,他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实施仁政,尽好国君的职责,并非倡导统治者去压迫人民。
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1、孟子说的“执中”与“执一”不同在哪里?
答:“执中”就是以中道行事,符合中庸之道;“执一”就是“执中无权”,只知坚持原则而不知变通。
2、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子莫?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因为子莫虽然中道行事,坚持中庸之道,但只讲原则,不知权变,这和偏执行一端的杨朱、墨子一样,是有损于中庸之道的。
六.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请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
答:孟子认为,人生真正宝贵的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各种物质欲望。而真正的尊贵来自自身坚持不懈的仁德修养,如果为了名利地位而放弃品德修养,那么名利地位最终也会丧失。通过修养获得的尊贵才是最可靠的,最值得珍视的。
《<孟子>:论性善》练习答案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可成江海。孟子以火苗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淌来比喻人们扩充仁义礼智这些善端的效果。仁义礼智四端皆为人性天生具备的,但这四端还只是人性善的萌芽,如果懂得扩充这些善端,就像火开始了燃烧,会越来越旺,泉水开始了流淌,会越来越流畅。孟子以此比喻来劝喻人们要扩充善端,使人性中天性的善在后天得以发扬光大。
二.杯水车薪。孟子指出仁一定能战胜不仁,就像水一定能克制火。但如果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燃起的大火,显然不能扑灭,这说明“仁”要战胜“不仁”,要注意积蓄雄厚力量,不能因为暂时力量对比悬殊怀疑“仁”的力量。
三.区别在于前者坚持向善,而后者只想谋利。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都是善的,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孟子以此强调后天修养对一个人的德行的影响。
四.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最早讲的是社会分工问题,也就是体力劳动与
脑力劳动的区别。这是为了反驳农家认为君王与民并耕的治国思想。孟子只是认为社会的各阶层都有自己的使命,他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实施仁政,尽好国君的职责,并非倡导统治者去压迫人民。
五. 1、“执中”就是以中道行事,符合中庸之道;“执一”就是“执中无权”,只知坚持原则而不知变通。
2、因为子莫虽然中道行事,坚持中庸之道,但只讲原则,不知权变,这和偏执行一端的杨朱、墨子一样,是有损于中庸之道的。
六.孟子认为,人生真正宝贵的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各种物质欲望。而真正的尊贵来自自身坚持不懈的仁德修养,如果为了名利地位而放弃品德修养,那么名利地位最终也会丧失。通过修养获得的尊贵才是最可靠的,最值得珍视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