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班级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实现班级和谐发展
善文化作者:于洪益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8期
        近年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心理问题高发,校园欺凌屡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作为班主任,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习者成为了当务之急。常规班级管理中,校规校纪,班规及班主任个人要求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发展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面对信息爆炸性丰富,思维发达,思想日益活跃,家庭约束力明显降低的高中学生时,外在的硬性的约束往往不能被学生内化,无法形成独特、稳定的心理特质,达不到应有的培养人的教育效果。反观几千年来,在法制细疏框架之外,中华民族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道的继承与发扬,完全基于多年形成的独特文化的约制与引领。“慎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格特质,是文化浸润的成果。因此,创设独特班级文化,在班级中开展学生的自我主动发展式的、内化式的文化浸润性的管理,有利人的主动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健康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巧用文化力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建设和谐向上班集体势在必行。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泛指一般知识、礼仪、习俗;它包括知识、科学、品德、情感、方式、方法、作风、文风、学风、纪律、机构、制度、传统、习 俗、 生活、饮食、娱乐、休闲等;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包括意识形态、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以及各种交往、交换、交流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的文性、理性、修养、本质、形象等;文化还包括人的文化品味。而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