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中的设问角度
教学博苑
09-19 0516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中的设问角度
1. 对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表现技巧答题基本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古代题的解题技巧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意象。
(2)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
(3)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意图。
(4)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修改后工整地誊入试卷。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典型例题分析
一,举例与分析
望海楼米芾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第(1)题的答案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
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①彩(红,白) ;②声音(画角) ;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二,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 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独坐敬亭山赏析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附答案及简析
1.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 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 (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