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13《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含解析)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一生有两次漫游,分别是“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公元 742—744”和“以东 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公元 744—755)”。
李白的漫游人生
第一次漫游·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公元725-公元742)
路线概述 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725年 主要路线:出三峡,过宜昌,后游九江庐
独坐敬亭山赏析代表诗作:慨叹壮丽山河之作《望庐山瀑布》
726年 主要路线:游江南南京,扬州一带,客居于扬州旅舍
代表诗作:望月思乡之作《静夜思》
730年 主要路线: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寓居安陆十年
代表诗作:赠友(孟浩然)南下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31年 主要路线: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寓居安陆十年
代表诗作:赠友(王炎)入蜀之作《蜀道难》
第二次漫游·仕途失意,赐金放还(公元725-公元742)
744年 主要路线:从长安到洛阳,遇杜甫,李杜二人结伴到河南商丘,又遇高适,三人一同漫游。
代表诗作:剑客侠气之作《侠客行》
752年 主要路线: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
代表诗作:醉酒狂放之作《将进酒》
主要路线:从秋浦到泾县漫游,结识汪伦
代表诗作:真挚友谊之作《赠汪伦》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峨眉山月哥》写于本诗之后。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山已经到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表达方式 叙事
内容理解 这一联叙事,点明此行目的为“游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表达方式 写景
内容理解 选取高山、平野、江流等景物,描绘出山跟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进入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尽情奔流的画面,写出景物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炼字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手法 俯仰结合:高山为仰视,平野为俯视。远近结合:写山由近及远,写江由近及远,写出动态感。
抒发情感 抒发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表达方式 写景
内容理解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修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亮比作明镜,把云雾弥漫比作海市蜃楼。
抒发情感 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方式 抒情
修辞 “送”字表达巧妙,拟人,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理解 借故乡水对诗人的“依依不舍”。
抒发情感 含蓄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中心思想】
《渡荆门送别》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