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学校也渗透了国际化教育。
中国有个老说法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西方人则建立了‘女士优先’的习惯;中国人倡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一岁之首,所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而西方基督教发达,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西方人最看重的是圣诞节。”这些小到生活习惯,大到节日信仰的种种差别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习俗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别之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班对西方文化习俗知识大致包括称谓习俗、交谈习俗、餐饮习俗和节日介绍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其活动方案如下:
(一)称谓习俗介绍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
已婚的则应称“Mrs.”。“Mr.”多用于对无职称者或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用于不密切的关系。如Mr. John SmithMr.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或史密斯先生)。而Mr. President(总统先生)和Mr. Chairman(主席先生)则是与职称连用。“Mrs.”主要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和其丈夫的姓氏或婚礼后的姓名连用,如Mrs. Jones(琼斯太太)Mrs. Mary Jones(玛丽·琼斯太太)。“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语,语气正式,关系一般。在英国的学校里,学生对女教师通常称小,如Miss Brown(布朗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年来有一种称呼:人们对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妇女,包括年龄大的妇女,开始用小相称。这种现象反映了女人喜欢自己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英语中近年还出现了另一个对女性的敬称词,就是“Ms.”(女士),它是“Mrs.”(太太)和“Miss”(小)合成而来的。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她们认为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而且会显露婚姻状况,但男士的称谓语Mr.则没有这一层意思。所以当人们使用“Ms.”这一称谓语时,是和妇女本人的姓名或姓连用,不与婚姻状况联系。尽管仍然有争议,但它已被广泛使用,常见于社交、新闻媒体、公务活动及函件往来。但在不清楚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这种称呼是最恰当的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常见的称呼英语教师的称呼就是“Ms.,如“Ms. Zhang”。
(二 )交谈习俗介绍
英语国家的人,尤其是英国人,常常以天气来打招呼。所以对初次和英美人士接触的中国人来说,最保险的话题莫过于谈天气了。西方人常说“Mentioning weather can be a beautiful and inoffensive way of starting a conversation.”英国人特别喜欢谈天气,也许因为英国的天气历来变化无常吧,为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有趣的话题。你经常可以听到天气开场的对话,比如“Its a fin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不错,是吧?)“Its terrible weather today.”(今天天气真糟。)与人交谈,莫问私事。在中国,人们比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情况,多问一两句是一种关心的表现。在西方,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而生活或工作的某些具体状况都被他们视为隐私的,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情况,宗教信仰等,所以西方的文化习俗是要求人们避开这些话题的。
在谈吐、举止和风度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谈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随便打断对方。在倾听别人谈话时不可默不做声,应不时的点头表示同意或摇头表示反对。在和英美人士谈话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附和与赞同的语句,
恰到好处的表示出你对谈话内容的关心,能使对方愉快地继续说下去,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会话技巧。但要注意,说“Yes”这个单词时一定要使用降调,因为如使用升调则表示你对对方的话表示怀疑,变成了“是吗?”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畅。在美国“Please”、“Thank you”、“Im sorry”、“Excuse me”之类的话随处可闻。客观的说,西方人向他人明确表示感谢的频率要比我们中国人高,这可能因为西方人外向而中国人的性格相对比较含蓄吧。
(三)餐饮习俗介绍
宴客吃饭具有联络感情、疏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应邀赴宴时要注意就餐时的礼节,西餐的礼节跟中餐有很大的差别,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餐都是用筷子,而西餐用刀叉,所以中国人不太习惯刀叉用餐,而且西餐的食物也和中餐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吃西餐时就更要特别注意一些礼节。
下面就列举小学生最需要做到的一些细节之处:
1.就座的礼节: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以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刀叉的用法: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做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这些都是很没有家教的表现。
3.汤菜的饮用: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中,匙把指向自己。
4.菜肴的食用: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的吃法: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西餐的礼仪还有很多,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则以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如同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以保证机器正常运转。
(四)节日介绍
向孩子们介绍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西方文化习俗,是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达到有效交际。那么,了解西方的重要节日则是对西方文化的欣赏,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庆祝风俗。
1、新年(New Year's Day
  11日是西方国家的新年。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但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西方各国
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2、情人节(Valentine's day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这就是每年214日举行的情人节。对那些心有所属,平日又羞于启齿的痴情男女来说,情人节是倾心吐露心底秘密的佳期。在情人节的前一天夜里,姑娘们便采来月桂树的叶子,贴在枕头上,希望在梦中见到意中的情人。在情人节这一天,他们会用很多浪漫的方式来庆祝。
3、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一年中的41日,在这一天西方国家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谎,取笑别人,当然也会被人取笑。不仅如此,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人,那么他就会荣获“桂冠”。在这个尽情开玩笑的日子里,有些玩笑虽然开得过火,近乎恶作剧,可是人们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愚人节。
4、母亲节(Mother's Day
在美国,有两个人情味极浓的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母亲节是由一位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11日举行。
5、父亲节(Father's Day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在这一天,子女们一早起来,自己动手为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并亲手端到父亲床前。孩子们还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与母亲节一样,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也在胸前佩带特定的花朵。一般来说,佩带红玫瑰表示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带白玫瑰则表达对故去父亲的悼念。
6、复活节 Easter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它是基督教与古代
所谓异教风俗的结合物。据说复活节(Easter)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它的愿意是指冬日逝去后,春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新生命带回。由于该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过来表示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按照习俗,复活节的日期是3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至下一个星期日。历年复活节的实际日期最早可在322日,最晚则要挪到4圣诞节是外国的春节吗月25日。根据各国不同的规定,人们都会或多或少休假几天。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彩。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和地方特。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复活节的到来还使人们纷纷换上新衣。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穿戴一新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