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府山之谜
朱向东
常府山位于西善桥西南,东起丁家洼,西至边防武警学校,平均海拔66米,东西长约1000米。长期以来,围绕常府山的来历以及常府山娘娘坟、姚南失考明墓墓主众说纷芸,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笔者在查阅明史资料和专家研究文章后,希望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常府山是朱元璋钦赐的常遇春四大祖莹用地之一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明代将领,安徽怀远人。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此后连克宁国(今属安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与徐达率军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丧事刚毕,明太祖便下令连颁四道圣旨:第一道圣旨,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位列第二。第二道圣旨,安徽怀远常氏祖籍建开平王庙,享太庙规格;追赠上三代祖先为王,祖莹按王爵规制重修厚葬,常氏祖籍地村名从贾村改为常坟村。第三道圣旨,诏常遇春长女常美荣进宫,册封为明太祖长子皇太子朱标正王妃,常遇春原配夫人蓝氏,封为一品开平晋德王妃。子常茂,永远世袭公爵。第四道圣旨,钦赐四大祖莹用地,并守坟人丁百户以及公田、佃户若干。四大祖莹分别是:安徽怀远常家坟,南京钟山北麓常家山,南京城南常府山,南京城东天印山。可谓“一人故,满门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后能够被朝廷谥忠武的仅有唐朝尉迟恭、南宋岳飞和明朝常遇春三人。
常遇春像
常府山娘娘坟墓主可能是朱标太子妃
常府山既然是朱元璋钦赐的常遇春祖莹用地,那么有一点可以确定,或者说起码在1369年至永乐元年(1403年靖难之役前)的34年间,常府山不可能葬有常氏家族以外的人。根据明史记载,朱标正王妃,也就是常遇春长女常美荣(1371年嫁朱标),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1379年)去世。常女死后,明太祖朱元璋辍朝三日进行悼念。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复称敬懿皇太子妃。但常女究竟葬于何处,明史没有记载,常氏家族族谱也没有记载。让我们分
2
析一下:常女安葬的地点可能有四处,一是葬于父亲身边,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常女是太子妃;二是葬于皇家帝陵,但当时朱标在世,后来的南京东陵,也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朱标病逝后被朱元璋选定的,因此,这种可能性也不大;三是葬于老家,常女既是太子妃,考虑到将来归葬太子陵墓,更不可能;最后一钟可能就是葬在南京城南常府山或城东的天印山(方山),但方山从无“娘娘坟”记载,以太子妃的名气,不可能没有历史传说和痕迹流传下来,而常府山娘娘坟早在民国时期地图上就有标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列入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综上所述,基本可以推断常府山娘娘坟墓主就是常遇春长女常美荣。可以认为当时常女病逝后被就近安葬在濒临长江、风水极佳的常府山祖
莹地。后归葬太子朱标的东陵,永乐四年(1406年)一场大火让东陵墓日益破败,湮没无闻,竟成为一个待揭的历史之谜!
娘娘坟文保碑
姚南失考明墓墓主可能是开国公常升
姚南失考明墓主人究竟是谁?让我们先从墓制规模来分析:按明代的礼制,官员死后,其坟冢、碑碣的大小尺寸、墓道石刻的规制、随葬品的数量等,都依官衔的高低而有严格的规定。如功臣死后封王的,墓前可以有石人四个,文武各一对,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一对。安葬在钟山之阴的明代功臣徐达墓、
3
常遇春墓、李文忠墓、吴良墓、吴桢墓都是这种规制。而姚南失考明墓的墓道两侧有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麒麟二、石翁仲文武各二,原墓前有一荷花池,墓前祭殿基础平台影略可见。对比姚南失考明墓与明代功臣墓,主要差别在:功臣墓有拉马侍,姚南墓没有;姚南墓有石麒麟,功臣墓则没有。拉马侍一般出现在武将墓前,姚南墓没有拉马侍,可以推测墓主不是武将或者“武”不是其主要“职务”。但最令人关注的是姚南墓前的石麒麟!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联系的最为密切。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从南北朝起,只有帝陵前才有麒麟,大臣的墓前是不应该有麒麟的,明朝更是如此。如果姚南墓是帝陵,那么神道石刻总体比明初
神道石刻要小,其整体风格不象南京明初神道石刻那样高大丰满,因此帝陵可能性非常小。据此,我们能否推断姚南墓主是一位地位高于功臣武将、或者是皇亲国戚、或者是对朝廷有极其重要贡献的人物。
由于姚南墓就建在常府山常家祖莹,我们姑且从常家中够得上此地位的人物去分析。常遇春共有三子一女,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一女为常美荣。常遇春1369年农历七月初七病逝安葬后,朱元璋认为当年表彰尚不足以与常遇春之功匹配,又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特授常遇春长子常茂为郑国公,洪武二十年(1388年)又继封常遇春次子常升为开国公,三子常森为昭勇将军。
常遇春长子常茂,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随大将军冯胜(茂岳父),右副将军蓝玉(茂舅父)出征。在一次对投降元军纳哈出部的处理问题上,处置不当,造成降军哗变,加之平时翁婿不和,此时互相指责。朱元璋一怒之下,收取冯胜总兵印,令其就地凤阳,而将常茂谪配流放到广西龙州安置。常茂去世后,安葬在现在的广西省恭城县栗木镇大灌村。其后裔现多居住在广西恭城、灌阳、兴安等。
常遇春次子常升,建文四年(公元一四○二年)为保其外甥——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燕王朱棣率兵攻占南京时,与魏国公徐辉祖(徐达长子,朱棣内兄)、都指挥盛庸等率兵抗击,无奈世子高阳王与朱棣私通,作为燕师内应,常升战死在金川门。
4
常遇春三子常森,在建文四年(公元一四○二年)朱棣兴师夺权,兵临南京城下时,鉴于大势已去,非一人能支,只有效法古贤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遁迹首阳,以全纲常之大节。遂在峨嵋亭壁题诗一首:“一个忠臣九族殃,全身远害亦天常。夷齐之后君臣薄,力为商王固首阳。”以诗明志后,携眷(夫人为江阴侯吴良之女)到陕西隐居。其后裔现居住在陕西米脂、延安、榆林各地。
至于常家第三代后人,为官时的地位均没有高过常遇春父子。
因此,这排除了常遇春、常茂、常森以及常家第三代后人后,姚南墓墓主极有可能就是次子开国公常升。
如果是常升墓,那么唯一的疑问就是常升墓前的麒麟。是否可以这样解释:第一,常升是太祖朱元璋册封的开国公,位次郡王;第二,常升是为保护建文帝,抵抗燕王朱棣大军战死,护主而死,实属忠臣;第三,常升死后,由于明成祖朱棣采取对建文帝时期的忠臣株连追杀,常升不可能得到厚葬(常升安葬何处无记载)。直到正德年间(1506年),常升才得到平反,这时常升有可能按照应有的待遇(加上护主功绩)进行安葬,其规格高于其他的功臣和国公;第四,根据专家考证,姚南墓应是明中、晚时期,恰恰印证了常升有可能在正德年间安葬。
天保桥与姚南
朱向东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元末雄争鹿时期,有一位堪称枭雄的人物陈友谅。他与朱元璋打了三次著名的战役,其中最伤元气的是南京一战。1360年6月,雄心勃勃的陈友谅从湖北挟持其主、“天完”政权建立者徐寿辉,率四十万大军顺江东下杀奔南京。18日,陈友谅攻取当涂后杀徐寿辉,建立汉王朝,在五通庙自立为帝。称帝后的陈友谅更是野心膨胀,妄想一举消灭近在咫尺的朱元璋。
6月23日,两军正式在长江沿线开战,弃船上岸的陈友谅大军中计后遭到明军围攻,很快败下阵来。十几万败军逃到新河口,饥饿难耐的士兵跳到江河边摸螺蛳、河蚌充饥,吃完的螺壳、蚌壳堆满了河道,后人把这里称为“螺蛳桥”。
立足未稳的败军接着又一次遭到明军杀戮,一时间,陈军尸横遍野,新河顿成血河,陈友谅面对惨状,潸然泪下,对着血河连叹“伤心啊!伤心河”。后来,
5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