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
在奶牛饲养中,通过直接增加苜蓿的饲喂量,就能提高奶牛日粮的精粗比和奶牛粗饲料的采食量,显著改善奶牛的反刍,瘤胃环境和体况,提高奶牛的产奶质量和繁殖性能,延长奶牛使用寿命和产奶高峰期,减少奶牛疾病和兽药投入。总理曾批示:  “要彻底解决牛奶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发展优质饲草产业抓起。发达国家的苜蓿种植面积普遍占有很高的比例。在荷兰,已有2/3的耕地用于种苜蓿,发展草地农业;美国的苜蓿种植面积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第4种植作物,被称为草黄金”(杜青林,2006)
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草食畜禽特别是奶牛饲养量显著增加,使得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对苜蓿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国产苜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已无法满足畜牧生产的需要。中国的饲草缺口逐年扩大,目前,75%以上的地区牲畜冬季缺草(于宁等,2009)
因此,国内苜蓿市场出现了国产苜蓿质量逐年下降,价格却一路飙升的现象。为满足奶业发
展对苜蓿的需要,许多奶牛饲养场花高价进口苜蓿,而且价格不断上涨。2007--2008年度,美国苜蓿到牛场价格每吨2200美元;2009年每吨已达到2600美元,高的达到2800美元。20118月,笔者从北京绿田园牧业机械有限公司得到信息是每吨苜蓿的价格涨到3600元,并且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这一价格远远高于从美国进口玉米的价格。
然而,苜蓿种植业的发展受到经济、技术、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吸取发达国家尤其是最大苜蓿产品出口国——美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苜蓿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随之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平原地区降水较少,相对于当时较多未开垦的肥沃土地,种植业者不会光顾这些相对贫瘠的土地。但是大平原地势平缓,地域辽阔,牧草繁茂,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任其怿,2003)。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移民和资金大量涌入,畜牧业快速发展起来,畜牧业成为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但是,这种用竭草而牧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开发西部牧区,致使牧区存畜迅速爆满,超载过牧,导致了草原沙化,造成20世纪30年代危害全美国的西部沙尘暴。另外,农场主
之间为争夺牧场冲突不断,农场主肆意驱赶牧民,侵占他们的土地,也导致了矛盾不断加剧,使牧牛(羊)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西部为代表的美国草地放牧业的兴盛维持了不到40年时间就很快衰落了。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种植业对土地的肥沃程度要求也越来越低。因此,耕地和农场不断扩大,效率低下的原始、粗放的放牧形式迅速被定居、围栏养殖所取代。新的养殖形式需要大量的优质牧草供应,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被作为牧草种植的首选。但是,最初的苜蓿品种单一,抗冻性能差,产量普遍不高,农户种植苜蓿的收益并不高,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苜蓿种植业发展缓慢。
得益于美国国内及欧洲畜牧业发展对于苜蓿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政府对于草业生产的重视与支持,在美国,围绕苜蓿生产的育种、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经营管理也不断创新,使苜蓿种植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不断上升。以苜蓿种子为例,20世纪50年代,苜蓿种子主要是在于草田中生产的,生产水平低,每公顷产量不足60kg60年代,有了专门的撒播苜蓿种子生产田,再加上杀虫剂、授粉和灌溉技术的推广,产量达到每公顷200-800kg70年代,精确的条播技术用于苜蓿种子生产,宽行种植、新型杀虫剂、除草
剂的应用、授粉和灌溉管理技术的进步使平均种子产量每公顷达到了800kg。近年来,种子产量平均更是每公顷达到1200kg左右,最高达到2000kg。在苜蓿育种工作中,根据苜蓿产品需求的变化,也实现了从专门针对某一抗性到多种抗性,从单纯注重产量转向产量与品质并重的转变;除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进行苜蓿育种外,美国科学家还利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此外,在种植技术上,测土调整酸碱度技术、精细播种技术、根瘤菌接种技术、杂草防除技术、大田灌溉技术、适时收获技术、轮作技术等也得以迅速推广。通过政府的畜牧机械补贴、技术服务支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等的扶持政策,美国的苜蓿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苜蓿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质量得到保证。近年,美国苜蓿种子的总产值接近2.2苜蓿草种植亿美元,整个苜蓿干草产业创造产值达150亿美元,苜蓿草产品年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以上。
1.苜蓿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美国的
苜蓿种植业发展主要源于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动力则来自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市场对草食动物及其制品的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食物结构快速变化,表现之一是对草食动物及制品的需求迅速增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可计算出1985--2008年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不包括牛、羊肉制品)增长59%,牛奶消费增长306%(不包括牛奶制品),而同期猪肉消费仅增长16%。对草食动物及制品需求的增加,导致对饲草需求的不断增加。2000年,中国的牧草需求量为74894t,到2010年,这一数字升至96145t。与此同时,中国的牧草种植面积从2006年以来逐渐减少,导致牧草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畜牧业发展只能依赖于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从大量奶牛依靠吃农作物秸秆这一角度来说,事件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中国优质畜产品的生产所需的优质苜蓿干草,则基本靠进口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对高端畜牧产品的快速增长,进口的苜蓿干草数量也在不断飙升。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苜蓿的进口量仅有0.03t,到201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2.72t。因此,发展中国的苜蓿种植业势在必行。
2.必须产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经营模式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借助积极的科研支持与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的苜蓿种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其生产效率和效益在全世界堪称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