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哈斯巴特尔;郭玲玲;丁利芳;赵景峰
【摘 要】本文结合内蒙古草原保护建设的实际,对内蒙古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整体阐述,深入分析了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区草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名称】《草原与草业》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4页(P7-10)
【关键词】草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作 者】哈斯巴特尔;郭玲玲;丁利芳;赵景峰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2]乌海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乌海016000;[3]托克托县家畜改良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2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12.5
草业是一个新兴产业〔1〕。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草产业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及生态领域中的地位已开始体现,草产业发展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社会安全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知。
内蒙古天然草原面积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我区草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2000年以来,在国家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区草原从恶化阶段进入恢复性好转阶段,特别是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我区全面实施,全区有10.1亿亩天然草原纳入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范围,基本实现了可利用草原全覆盖,草原生态有了明显恢复。据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草天然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43.8%;牧草生长高峰期平均亩产干草68公斤,总产量约7300万吨。尤其是原来退化严重的阿拉善等地区荒漠草场恢复更加明显。
一直以来,以苜蓿、青贮玉米为代表的人工草地建设是内蒙古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财政设立了草种周转金、人工种草和飞播种草专项经费,有效地治理了沙化退化草地,极大地推动了全区草业的发展。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区始终把人工草地建设作为畜牧业基础建设的中心工作,当做增加饲草供给、缓解草畜矛盾、促进生态好转、生产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大事来抓,使畜牧业摆脱了过去起伏波动的状况,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区先后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两项工程中,把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飞播牧草、草原补播改良列入了项目实施内容,为草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7年开始,为了摸清我区牧区人工种植饲草的供给能力,准确核定牧区的载畜量,自治区草原站利用3S技术对33个牧业旗县多年生牧草生产能力进行了监测,建立数据库,在部分旗县探索性地开展了人工草地数字化管理技术示范工作。同时,在部分盟市旗县开展了苜蓿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0年,为使全区草业发展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布局,我区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保护
建设“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草业良种规划(2011~2015)》和《内蒙古自治区奶牛产业带人工草地规划(2011~2015)》。
201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把我区生态环境上升到国家层面,明确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内蒙古、新疆等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全局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在我区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此后,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这些政策的出台和项目的启动实施,为我区人工草地建设和草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在国家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拉动下,尤其是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和“内蒙古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以来,以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建设规
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据统计,2015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积突破5000万亩。人工草地种植结构逐步优化,苜蓿种植比例明显增加,占多年生人工草地1205万亩的77.10%。
近年来,以苜蓿为主的优质草产品产业发展势头看好。2012年在国家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特别是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全国省区最大,在创造了自治区在种草专项经费投入的历史新高,体现了大牧区、乳都、草都应有的重视程度,极大地推动了苜蓿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区苜蓿人工草地面积929万亩,比2011年增加379万亩,居全国第二位;苜蓿灌溉草地面积达到183万亩,居全国第一,现已形成以阿鲁科尔沁旗为核心的科尔沁苜蓿区、以土默特左旗为核心的敕勒川苜蓿区、以凉城县为核心的阴山东南麓苜蓿区、以磴口县为核心的河套苜蓿区、以达拉特旗为核心的库布齐沙漠沿黄苜蓿区、以乌审旗为核心的毛乌素沙地苜蓿区、以鄂托克旗为核心的阿尔巴斯苜蓿区及以呼伦贝尔为核心的寒冷苜蓿区等面积在10-30多万亩的八大苜蓿产业聚集区;在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中,加强了适应性强的草原3号、中苜1号、公农1号等国产优质苜蓿原种基地建设,对原有苜蓿种子基地进行了改扩建,对草种专业企业、自有品种产权和土地的事业单位予以支持,在适宜地区已落实苜蓿种子基地4.5万亩,其中达产面积3万亩,提升了国产优质苜蓿种子的生产能力,缓解了苜蓿种子紧缺、依赖进口的状况。从总体上看,全国1
0万亩以上苜蓿片区17个,我区有8个,苜蓿产业区域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除苜蓿产业之外,我区拥有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两大天然打草基地,天然青干草销往全国各地或出口,其中呼盟、锡盟2015年向区内外销售的商品草分别达225万吨、50万吨,两地合计占到了全国400万吨产量的68%。青贮玉米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青贮2500万吨左右。近几年燕麦青干草市场供不应求,优质干草价格每吨1600元左右,燕麦种植势头旺盛,成为继苜蓿之后的又一大草产品种类,各大草企业争相规模化推进。可以说,我区现已形成了以天然草、苜蓿草、青贮玉米和燕麦草四大主导产品类型和以青干草、青贮、草粉、草颗粒(块)、鲜草及种子六大类草产品为支撑的草产业发展格局,这四大草产品类型支撑并提升了奶业、牛羊育肥业的健康发展,草产业已具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和效能。
苜蓿草种植2.1 土地来源和质量问题
过去,我区人工草地所用土地的基础条件较差,以旱作为主,多为弃耕地、撂荒地及严重退化、沙化草地。优质高产人工草地需要好的水土条件,才能实现优质、高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和农业耕地统筹考虑的问题。在近几年草原建设项目实施中,自治区农牧业厅强
调了“严禁新开草原,鼓励已垦草原退耕还草,提倡粮草轮作”的原则,如何解决好种草用地还需有关部门统筹考虑。据调查,目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除了良种补贴,还有生产性补贴,补贴标准每年每亩100元以上。但种草每年每亩只有10元的良种补贴也已被取消,与农作物的补贴差距太大,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种草地块落实难的问题已经显现。
2.2 牧草种源不足的问题
我区牧草种子生产能力差、质量低、市场乱,适应优良品种匮乏。全区草种自供量为7000吨左右,供给能力不足70%。草种合格率低,牧草种子经营不规范。企业主体不突出,尚未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草种生产体系,缺少品种遗传质量控制的良繁程序,导致品种退化。由于适应优良草品种缺乏良种应用推广的机制和扶持政策,育、繁、推脱节,自主选育的适应优良草品种推广难度大,种子生产量有限,释放率和覆盖率低;进口草种大面积种植,对我区倒春寒等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有待验证,存在越冬安全隐患,也冲击着我国草种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