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持续推进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稳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联动长三角城市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提升区,促进产业链配套区域化、供应链多元化,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引,集中力量发展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链主式”企业,带动产业链垂直整合,营造高粘性、内生型产业生态。实施8条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构建“雁阵式”产业集,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规模达到万亿元,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2条产业链规模达到五千亿元,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5条产业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弥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础软件短板,推进自主操作系统、数据
库、中间件等重点产品攻关。重点发展信创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整体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前三。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围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细胞工程与基因技术、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医药、医工、医疗、医信、医体、医养等领域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算法芯片、处理框架等技术,围绕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布局智能网联发展领域,整车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整车产量力争进入全国前三。
集成电路产业。围绕国产EDA设计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高端芯片。引进更高制程工艺晶圆制造线,建设先进工艺晶圆制造、特工艺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发展先进封测业,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
调度自动化等领域,强化产业标准制定、应用场景建设和智能电网产品检测平台建设。
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发展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和延伸运维服务,在智能通信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等领域形成发展新优势,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关键核心零配件等产品先试先用,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五。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多关节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仓储物流装备领域,增强制造装备供给能力。
 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制造工程,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提高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两钢两化”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加快突破整车、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创新与制造体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电机、传动轴总成、万向节等新能源汽车高兼容领域。促进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支柱性产业
左右。
钢铁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高铁、船舶、电力、油气输送和工程机械等产品用钢,加快发展绿精品钢和宽厚板等产品。推进梅钢和南钢转型发展,推动不符合区域定位、环境承载要求和安全保障标准的存量过剩产能转移搬迁。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900亿元左右。
石化新材料产业。推动石化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循环发展、绿低碳、本质安全的现代产业链。加快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提高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和高性能合成材料、功能性材料等新材料占比。支持扬子石化、扬巴公司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关联产品向产业链后端发展。推动南化公司实施新材料转型工程,金陵石化实施“近零”排放方案。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左右。
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围绕下一代显示技术,构建以面板和模组制造为基础、行业应用为牵引、网络通信和软件信息为支撑的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传感器、无线传输、数据挖掘和整合等技术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培育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集。发挥行业龙头效应,吸引配套产业集聚,重点发展5G智能终端、系统网络设
备、配套软件、应用服务等产业,构建5G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