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支柱产业及其发展
支柱产业是指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增长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大、投入产出比较好的产业。支柱产业在云南省GDP中占有较大份额,为财政上交了大量的利税,云南省支柱产业已经在资源配置、技术装备、社会需求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具有了产业集和商业聚集的优势,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十五”期间,云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产、电力五大产业构成的支柱产业。云南省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就是要改变云南省支柱产业单一(烟草产业)的状况,形成一个支柱产业。具体发展目标如下:1、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2、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3、大力提升旅游产业;4、全面提高以磷化工和有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5、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云南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它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矗起了一座丰碑。
烟草产业: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的飞越
云南省烟草产业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原料基地建设、科研与技术开发、集约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的飞越,逐步发展成为体系比较完备的大产业,同时也成为了云南省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型产业之一。目前,云南烟草行业拥有9家卷烟厂,30多家复烤厂,以及烟草研究院、进出口、物资储备运、烟叶、卷烟销售公司的16个直属单位。烟叶收购量约占全国的确1/3,卷烟产销量占全国的18%,利税占全国的1/3,在全国烟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烟草产业在烟叶种植方面进行了品种优选、品种改良使烟叶的种植和生产基地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烟草种植科技贡献率为42%;在烟草加工方面,进行了卷烟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研制配方、烟气化学、烟草化学、卷烟辅料、香精香料、烟草质检、信息化建设等上千个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有3项达国际领先水平。
生物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
近年来,云南与生物有关的如天然药物、绿食品、花卉及绿化园、艺生物化工、保健食品、香料等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2002年,这些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5亿元,增幅比1999年增长25%以上;花卉产业、生物化工产业的总产值合计达117.4亿元,已经成为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新的增长点。
在云药产业中,云南省149个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其中以医药为主的研究机构20余家,相关科研人员500多人。2002年,政府对云南生物医药的R&D投入6122万元、带动全社会对云南生物医药的R&D投入为53304万元,整个投资结构为,政府约占8%,企业自筹占54%,银行贷款占38%;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2家,销售收入达15.24亿元;在新药产业化方面,有产业化开发和现代中药种植基地重大项目70余项。“九五”以来,我省共获国家级新药46个,其中,一类7个,二类5个,其他类30个,生物制品4个;通过国家审批的民族药120余个;正在向卫生部申报的100多个。我省天然药业中的部分植物药在分类、有效成分提取、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些植物的药用提取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云花产业中,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这里,世界上主要的鲜切花种类都能实现周年规模化生产,且品质好,竞争力强,并以世界知名花多、生态多样性、有丰富的育种亲本材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为主要特点。云南花卉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地,有花卉园林绿化企业350家,其中,外资企业28家,5个花卉生产示范区,1个国际交易中心,是中国的花卉产业大省。2002年,我省的花卉产业与1995年相比,鲜切花面积增加5倍多,产量增加6倍多,稳居全国第一。到
2002年底,我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其中鲜切花、切叶超过5万亩,盆花、观叶植物和绿化苗木4万多亩,鲜切花产量17亿枝,盆花1000万盆,花卉总产值超过30亿。我省鲜切花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0%,出口额达1600万美元,并建成了一批花卉龙头企业。
目前,云南的花卉产业由品种育苗、种苗繁育、成品栽培、采后处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已初具规模、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出口为导向的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花卉品种更加丰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花卉营销市场日趋完善,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呈迅速发展态势。同时带动了全省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旅游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云南省花卉在种植面积、鲜切花产量、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2002年云南省的鲜切花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左右,总产值22亿元,出口创汇550万美元。云南的花卉产业正向高投入、高技术、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化。
“云药”、“云花”产业已经形成了集创新优势,产业集成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使行业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但由于云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支撑产业大发展的科技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矿业新材料成为云南省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云南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磷化工、有金属、黑金属、贵金属、建材、煤炭、盐业和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云南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几经成为云南省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2000年,云南全省规模以上矿业总资产78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资产的本33.8%,云南全省规模以上矿业总产值334.71亿元,占全省GDP5.13%。随着一批重大技改和建设项目的完成,矿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目前,云南的磷化工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锡、铜、锌冶炼工艺及部分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锡选矿回收、火法精炼技术及精锡、精铜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磷矿、重钙、黄磷、磷酸、五钠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大型磷矿开采、磷复合肥生产尤其是湿法磷酸生产的技术管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十种有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二。云南铜业、云南铝业、云南锡业等股份制公司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全省矿业企业的融资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
云南省的矿业新材料产业与研究开发工作在传统材料雄厚的基础上,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贵金属材料、铜基材料、锡基材料、半导体材料、非金属无机材料、有机材料以及
材料复合加工技术等多方面已形成了一批新材料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总产值已超过10亿元。截至2002年,云南共有矿业国家级实验中心5家,省级7家;矿业材料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上市企业6家,重点企业25家。“九五”以来,共完成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32项,省级12项。
旅游业:跃居西部省区之首
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彩缤纷的民族风情,使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垄断性强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云南省与东盟国家有地缘、人脉、文化历史、民族缘的天然历史联系,云南省旅游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云南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已跃居西部省区之首,成为中国的旅游大省。2002年,云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595万人次和1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6亿元,占全省GDP12.8%。跨入21世纪,云南省的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好的机遇。
电力产业:成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之一
云南省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具有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竞争力较强等特点。目前,云南省有水电站约2810座,火电站78座,2000年全省电力总产值101.6亿元,工业增加值73.2亿元,占全省GDP3.74%,对GDP的贡献率为4.9%,已经成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之一。 “九五”期间,云南电力产业R&D共投入17446.73万元,每年以10%的速度提高,使该行业总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发电技术、输变电技术及产品、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是与它们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步的,希望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上矗起的这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昭示着彩云之南的腾飞!
黑井支柱产业兴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黑井古镇为云南省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黑井初为盐井之名,即黑牛井,别名大井。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
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从明代至民国初年,黑井盐业的兴盛为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代、清中期、清末民初黑井盐税分别占云南总赋税的67%50%46%,为云南赋税之大户。清末民初,黑井盐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纯手工作坊年产黑盐达5000吨,数省、边陲邻国都以享用黑盐为荣。闻名全国的云南宣威火腿,自古就必须用黑井之盐腌制。黑井最繁盛的时候,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黑井地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盐,是因为古代云贵地区是一片汪洋,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原本的海底上升变成高山,而海水里的盐分也就沉积在了山底。每隔一些年,地壳运动一次,这些盐分便沉积一层。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存在着3个岩层,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将盐层溶解于其中,便成为了造福黑井的宝藏——卤水,也就是盐水。这种卤水并不能直接煎制成盐,而是需要经过四次过滤,并用石膏、木炭等吸收分解毒物才可放进锅里煎煮。
黑井盐业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极为不便,制盐成本相对较低的海盐运输到云南的成本较高。交通不便,行销区域特定的政策使云南盐业生产和销售处于垄断状态。加之政府为增加盐课收入,将地方官员在管辖区内销售食盐额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之一,成为推动盐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引岸制度也是推动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黑井盐业行销范围达今天云南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且其行销之地为人口密集地区,需求较大。
2.移民政策的推行,是黑井盐业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通过移民屯田,部分具有盐业生产技术的人员移民到黑井,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盐业生产技术,推动了黑井盐业的发展。同时大量人口入滇,增加了对食盐的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刺激了黑井盐业的快速发展。
3.特殊的盐业政策,也是保证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政府为保证盐业的高额利润,元、明、清三代皆制定了整套的生产、运输、销售体系,颁布了严厉的私盐法,有效控制盐业生产技术人员,有效保证了盐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4.军事活动不断,也是刺激黑井盐业生产的原因。盐课是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支柱性产业每逢战事,军饷告喾之时,盐课便成为解决军饷的首选。从元代巩固和扩展边疆、明朝沐英入滇和三征麓川直到清平息吴三桂,一旦有战事,军费不足时,政府便强制增加盐业产量,即所谓“增兵饷银”,
满足军饷之不足。
黑井盐的失落
盐对于人的重要性其实不亚于食物和水,在一些远古的传说中,是把食盐和土地、爱情相提并论的。滇黔之地自古少盐,至少到明代不仅需要从四川运进还得从缅甸进口,南诏时代,甚至尚把盐块作为货币使用。长久以来,食盐都被各朝政府专卖,黑井的盐井也被一些有势力的人控制,这些人被称为“灶户”,到国民党政府垮台前,黑井尚有“灶户”64家。历代食盐专控当局大都给“灶户”一定的“薪本”,大都定得很高,“灶户”因之收入也很高。
据《黑井碑记》所载:“黑牛盐井发现于二千年前的汉代,规模开采于唐,兴盛于明清。”黑井古称“盐都”,享有“西南第一卤泉”的美誉。盐业最兴盛的时候,年产五千吨。江边到处弥漫着烧柴制盐的缕缕炊烟,故有“烟溪”的别称。食盐的稀缺和垄断使得黑井当时一般抽取卤水的工人的收入也相当于现在合资企业的白领,一人足以养活一大家人,就是又苦又累的活儿也要走后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井人再富有,终究没有逃脱这条古训。最繁盛的时候,黑井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煎一斤盐要消耗三斤柴,每人每天生活用柴还需要半斤左右。仅煎盐用柴,每年就要1.5万吨,生活用柴又需5000多吨,再加上上千
年的煎盐时间,黑井一个小镇,哪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树来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