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综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愈来愈彰显了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弱,是有其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来决定的。在同时具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各个国家面临对产业的重大调整,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在当今形式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今,我国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竞争阶段,产业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地区工业产业开拓占领市场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工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面临如今的国际产业发展的大潮流下,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不同层次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是由区域的工业产业竞争力发展为
依托的。虽然不少学者对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颇深,但对于工业产业的竞争力研究不多。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但为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拉动周围省份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研究的是具体区域的工业产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迈克尔·波特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他通过对世界上许多国家100多个产业或产业产生、发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且构建了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突破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了新的竞争力研究框架,奠定了他在竞争力理论方面的权威。总体上看,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以国家竞争优势为分析目的,以产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对象,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切入点,详细的阐述了竞争力理论的有关方面内容。波特的分析方法突破了各种传统理论的束缚,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波特模型成为当今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用于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有效方法。
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一国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要素: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支持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政府和机遇作用。其中前四个要素是基本要素,构成了钻石体系的主要部分,后两个要素是辅助要素。钻石体系是动态的,其中每个因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际上,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其他国家难以复制该产业的结构。
(2)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产业竞争范围越来越广泛,其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对不同层次经济活动主体(企业、产业、国家等)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起,着手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1980年欧洲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前身)在年会上开始初步讨论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此后世界经济论坛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展开了研究,并于1986年发表了《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报告》。该报告对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初步形成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原则、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等。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IMD模型从国家这一研究对象出发选择了企业管理、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八个方面加以评价,这八个
方面则取决于竞争力四大环境要素,即本地化与全球化、吸引力与扩张力、资产与过程、冒险与和谐四组因素的相对组合关系。要增强国家竞争力就必须明确其政策目标,而目标制定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如何处理竞争力模型中四方面的关系。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由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占GDP的比重由改革之初的4 - 5%上升到90年代初的12- 13%。同时,由于市场对外进一步放开和外资企业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加剧了国内外产品的竞争程度。因此,提升民族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政府和产业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课题。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产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国家竞争力发展报告
国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1989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责成其有关机构开始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商讨合作开展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际竞争力研究首次引进中国。以赵彦云教授为首的学者延续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分析体系,以评价数据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国际竞争力八大领域中的竞争力水平,形成中国竞争力发展报告,从1996年起逐年公布。
(2)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从1995年开始,由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从微观理论出发,建立了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工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并于1996年出版了研究成果。该成果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进行了探讨,还就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特别是对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的探索对于产业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其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3)任若恩等人的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任若恩教授,在与ICOP(昭营科技,DM&P集团成员。全球先进的嵌入式计算机制造商)方面的专家开始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在该研究中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为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可能性。
1.3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重点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本论文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在综合把握国内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对此问题的研究。
2.在研究同一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对华北地区不同省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竞争优劣的比较分析,分别得出不同省份各个行业竞争力的不同特征。
3.本文采取从定性分析出发,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战略性等原则建立了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体系为支撑,对华北地区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价分析,总结确定出华北地区的竞争力的特点以及它在全国所处地位。
4.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研究成果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从理论上看,本文在借鉴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具体区域的工业竞争力的基本框架,设计了华北区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内容。
1.4 竞争力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国际竞争力至少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的层次: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利用的资源并综合加
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占有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
产业竞争力是将企业竞争力的范畴扩展开了,按照企业的性质和生产的产品的某种相似性将某
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整合到一起与其他同质产业的竞争能力的对比。这种能力是一个地区或国家企业的聚集效应的综合体现。
产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一个比较的内容,是一个比较的范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体现在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也就是指产业能够比其他同质产业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的范围就是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以此在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中应该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等。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是被包含的关系。工业产业竞争力只是选用产业中第二产业作为比较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她的研究的方法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大体相同,就是研究的范围和指标的选取有差异。
国际竞争力是更为宏观的概念,它是指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
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立足国际市场;二是立足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国际竞争力就是整合国内的全部产业的能力去和世界的先进程度相比较的结果。
关系: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包括工业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概念逐渐扩大,比较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增大。
2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的原则
针对性和平行性相结合原则
重点和准确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过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
支柱性产业华北地区工业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拥有首都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
势、智力优势、信息优势、交通优势、经济优势等,可以辐射和带动华北地区乃至东北、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天津天津市是华北、西北等省区的重要出海口,天津市有石油、原盐、煤、天然气、地热等,矿产和海洋资源30多种,天津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近年来初步形成了汽车、电子、化工、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和一批新的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河北省现已基本形成以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十
大产业为主体的资源加工结合型工业经济结构。
山西省作为重要的商品煤、电生产基地的地位在短时期内是别的省份无以替代的。
内蒙古初级工业化产业结构特征显著。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组合匹配条件好,
华北地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