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六张新名⽚,西安未来五年发展⽬标明确!
3⽉13⽇-15⽇,西安市第⼗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会通过的党代会报告,既明确了未来五年西安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今年九个⽅⾯重点⼯作,承载了1300万西安⼈民对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
报告深刻分析了西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描绘了未来五年全⾯加快国家中⼼城市建设步伐、谱写西安⾼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宏伟蓝图。悦君提炼报告中有关城市发展的篇章,试图探寻未来五年西安发展的⽅向和密码。
当前发展的基本特征
报告提出,当前,西安正处于⾼质量发展的加速阶段,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
⾯临共建“⼀带⼀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等重⼤机遇,承担着国家全⾯创新改⾰试验区、国家⾃主创新⽰范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试点任务,国家中⼼城市“三中⼼⼆⾼地⼀枢纽”加快推进,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但作为省会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的核⼼城市,城市⾸位度长期在2.0左右,辐射带动能⼒还不强,全⼒抓城市综合能级提升、加快建设国家中⼼城市是我们的重⼤使命。
2.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成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快速提升、势头强劲,但⽀撑经济⾼质量发展的⽀柱产业总体上不⼤不强,产业链亟待完善,现代产业集规模较⼩,产业核⼼竞争⼒较弱,全⼒抓⽀柱产业壮⼤和产业链⽔平提升是我们的主攻⽅向。
3. 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西安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作⽤更加突出,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创新发展潜能尚未有效释放,全⼒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提升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支柱性产业
4. 开放深度⼴度不断拓展
⾃贸试验区和空港、陆港等平台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黄⾦通道,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作⽤⽇益突出。
但开放合作层次不⾼,对外贸易规模不⼤、结构不优,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能⼒不强,开放型经济⽔平不⾼,全⼒抓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和对外开放⽔平提升是我们的紧迫任务。
5. ⾃然⽣态持续向好
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产⽣活环境⽇益改善,但⽣态系统⼗分脆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容量接近上限,绿⾊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全⼒抓绿⾊发展和⽣态环境质量提升是我们的永恒课题。
6. 历史⽂化资源具有⼈⽆我有、⼈有我优的强⼤竞争⼒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影响⼒不断扩⼤,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效益不⾼,⽂化旅游深度融合不够,⽂化软实⼒不强,全⼒抓历史⽂脉守护和中华⽂明传承是我们的城市担当。
7.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城乡⾯貌焕然⼀新,城市形象持续提升,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平不⾼,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产城⼈融合不够,全⼒抓城市建设管理服务⽔平提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8. 保障和改善民⽣取得新进展
民⽣福祉不断增强,但教育、医疗、环境、交通、住房、养⽼等民⽣领域短板突出,⽤⼼⽤情⽤⼒解决好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9. 发展和安全得到进⼀步统筹
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平安西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局和谐稳定,但城市安全稳定运⾏⾯临的挑战增多,城市抗御重⼤灾害和快速恢复能⼒亟待提升,全⼒防范化解重⼤风险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
未来五年奋⽃⽬标:“六个打造”
今后五年,西安将倾⼒打造⾼⽔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核⼼竞争⼒,建设产业强市;借⼒开放赋能,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焕发千年古都的“精⽓神”;致⼒贯通融合,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更⾼能级的国家中⼼城市。
1. 打造⾼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
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始终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质量项⽬谋划、招引、储备和实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强市,规模以上⼯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业总产值⽐重达到54%,地区⽣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成为国家⾼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 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
西安是⼀座具有创新基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创新潜⼒的城市。要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
⼼位置,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社会研发投⼊占GDP⽐重保持在5%以上,国家⾼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突破⼀批关键核⼼技术,全⾯创新改⾰试验区、国家硬科技⽰范区、国家新⼀代⼈⼯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成效显著,在推动国家⾼⽔平科技⾃⽴⾃强中作出西安贡献。
3. 打造活⼒迸发的内陆改⾰开放⾼地
西安⾃古以来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进⼊新时代,共建“⼀带⼀路”将西安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要持续向改⾰要动⼒、向开放要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营商环境达到国际⼀流⽔平,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建设成效显著,构筑起内陆地区效率⾼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进出⼝总值突破6500亿元,开放型经济⽔平全⾯提升,“⼀带⼀路”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作⽤更加凸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点。
4. 打造⼈与⾃然和谐共⽣的美丽家园
西安⾃古就是⽣态环境优美之地,要坚持⽣态优先、绿⾊发展,全市域、全过程、全⽅位加强⽣态⽂明建设,推动⽣态⽂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备,秦岭⽣态环境得到全⾯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13%,让我们的家园⼭更绿、⽔更清、天更蓝。
5. 打造彰显中华⽂明的世界⼈⽂之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明重要发祥地之⼀,历史⽂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性。伸⼿⼀摸汉唐⽂化,两脚⼀踩秦砖汉⽡,是古都西安的⽣动写照。要深守护好历史⽂化遗存,更好传承延续中华⽂明和历史⽂脉,社会⽂明程度达到新⾼度,公共⽂化服务⽔平明显提⾼,⽂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重达到18%,城市⽂化传播
度,公共⽂化服务⽔平明显提⾼,⽂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重达到18%,城市⽂化传播⼒、影响⼒显著增强,让西安成为中华⽂化和中华⽂明的展⽰窗⼝。
6. 打造共享美好⽣活的宜居幸福西安
解决好⼈民众牵肠挂肚的民⽣⼤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事,保持居民收⼊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平显著提升。
西安:加快形成国家⾼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后五年,是加快国家中⼼城市建设、谱写⾼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攻坚期、突破期。要紧紧围绕“六个打造”,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1. 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全⾯塑造⾼质量发展新优势
①构建秦创原“⼀总两带”总格局
依托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以⾼新区、长安⼤学城、航天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科技创新⽰范带。以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航空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范带。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效协同,打造⽴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②当好国家战略科技⼒量第⼀梯队
争取更多重⼤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学、院所在西安设⽴区域性研发中⼼,建设100个新型研发机构。⽤好“揭榜挂帅”等机制,在“卡脖⼦”技术上勇闯创新“⽆⼈区”,努⼒突破⼀批关键核⼼技术。
③凸显企业创新主体作⽤
⿎励引导企业加⼤研发投⼊,发挥⼤企业引领作⽤,推动⼤中⼩企业融通创新,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重达到50%。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实现国家⾼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企业数量“双翻番”。创建国家科创⾦融改⾰创新试验区,科技型企业上市数量达到100家以上。促进各类创新
要素向企业集聚,把企业打造成为真正强⼤的创新主体。
④畅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通道
持续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重⼤科技成果转化⼯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最后⼀公⾥”。建设西安技术要素交易市场,⾼标准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平。
⑤打造⼈才集聚强⼤磁场
科学培养⼈才,发挥⾼校、院所、企业主⼒军作⽤,不断壮⼤⾼⽔平复合型⼈才、青年科技⼈才、卓越⼯程师和⾼技能⼈才队伍。精准引进⼈才,积极搭建⼈才集聚平台,清单式引进“⾼精尖缺”⼈才和⾼⽔平创新团队。形成天下英才聚西安、万类霜天竞⾃由的⽣动局⾯。
2. 建设具有西安特⾊的现代产业体系,全⾯提升产业核⼼竞争⼒
①⽀柱产业在“强”上求突破
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19条重点产业链集发展,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
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19条重点产业链集发展,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5家,电⼦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品和⽣物医药六⼤⽀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的先进制造业集。
②新兴产业在“⼤”上下功夫
围绕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国家先进稀有⾦属材料技术创新中⼼等创新平台布局产业链,培育壮⼤⼈⼯智能、增材制造、机器⼈、⼤数据、卫星应⽤等五⼤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突破3000亿元。前瞻布局量⼦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批未来产业。
③⽣产性服务业在“优”上做⽂章
推动现代⾦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六⼤⽣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端延伸,营业总收⼊超过6000亿元。推⼴陕⿎“服务型制造”、陕汽“全⽣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范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范城市。
④⽂化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上提质效
⽴⾜西安、⾛出西安,以点带线、以线织⾯,呈现完整⽂化脉络,构建全链条⽂旅产业⽣态,打造传
承中华⽂化的世界级旅游⽬的地。加快形成“⼀核两廊⼋板块”发展格局,打造⼤雁塔、曲江、临潼等⼀批世界级⽂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国家⽂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范区。推动⽂旅产业多元融合,积极发展⼯业游、红⾊游、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等业态,⼤⼒发展⽂化制造业,壮⼤创意、动漫、影视等⽂创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范城市,持续放⼤西安⽂化旅游价值效应。
⑤数字经济在“全⾯赋能”上见实效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壮⼤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等数字产业,加快西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出⼝服务基地、西咸新区国家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运⽤数字技术对重点产业进⾏全⽅位、全链条改造,⽀持企业建设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和⼯业互联⽹平台,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3.深度融⼊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内陆改⾰开放⾼地
①市场主体活⼒充分涌流
推进⼟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促进⽣产要素从低端低效领域向优质⾼效领域流动。提⾼政府监管效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发挥国有企业⽀撑作⽤。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障碍,加快壮⼤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②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机场三期建设,织密覆盖全球的航空⽹,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字形⾼铁⽹、⾼速公路⽹建设,提⾼新亚欧⼤陆桥陆路通道的通达性。推动空港、陆港提质扩能,促进港产、港贸、港城联动发展,构筑内陆地区效率⾼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③开放型经济⽔平达到新⾼度
做优对外开放平台,提升航空、铁路⼝岸功能,扩⼤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国际影响⼒,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打
造“⼀带⼀路”重要产业基地。⾼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更多重⼤外资项⽬落地。加快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实现结构优化、发展提速、⽐重提⾼、层次提升。
④内需增长潜⼒充分释放
全⼒抓项⽬扩投资促消费,实现投资和消费协同提升。突出“两新⼀重”,实施⼀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项
全⼒抓项⽬扩投资促消费,实现投资和消费协同提升。突出“两新⼀重”,实施⼀批强基础、增功能、利
长远的重⼤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聚焦⾼端产业和产业⾼端,把好企业⼤项⽬招到西安、落在西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建国际消费中⼼城市。
4. ⼤⼒增强综合承载功能,全⾯提⾼城市能级品质
①构建国⼟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标准编制实施国⼟空间总体规划。建设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等若⼲⾼能级产业⽚区和⾼品质城市⽚区,提升⼟地资源节约集约利⽤⽔平。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向南控好⽣态红线,向北跨出⼯业强市的⼀⼤步,向西融出西安—咸阳⼀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向东拓出国家中⼼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中⼼城区彰显千年古都的新优势。
②引领关中平原城市⼀体化发展
加快推动西安—咸阳⼀体化进程,⼤⼒⽀持西咸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城市发展⽅式试验区。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加强与铜川、渭南、杨凌等融合发展。健全关中平原城市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重点围绕设施联通、产业协同、⽣态保护等⽅⾯协同协作。推动建设西(安)洛(阳)郑(州)⾼质量发展合作带,在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作⽤。
③实施城市更新⾏动
注重保护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化特⾊、建筑风格,加快城中村、⽼旧⼩区、背街⼩巷等改造,提升⽔电⽓暖、道路等基础设施⽔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应急管理、防灾避难、卫⽣防疫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抗御重⼤灾害和快速恢复能⼒。规划建设⼀批城市客厅、绿廊绿道等⾼品质公共空间,让市民众推窗见绿、出门⼊园、诗意栖居。
④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加快5G、物联⽹、数据中⼼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强⼤智慧的“城市⼤脑”,推动城市运⾏“⼀⽹管全城、⼀屏观全域”。建⽴新⼀代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提升数据归集整合、综合利⽤⽔平,建设⼀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i西安”服务功能,打造数字政府。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让市民众畅享智慧新⽣活。
5. 厚植绿⾊发展优势,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
①坚决当好秦岭⽣态卫⼠
严格执⾏秦岭保护《条例》《规划》,让保护秦岭成为全社会共识,筑牢国家⽣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秦岭⽣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推进“数字秦岭”建设,提升秦岭⽣态环境保护智慧化⽔平,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常在、绿⽔长流。
②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空⽓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78%,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持续打好碧⽔保卫战,深⼊推进渭河流域⽣态保护治理,巩固⿊臭⽔体整治成效,地表⽔国考断⾯⽔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持续打好净⼟保卫战,强化⼟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有效管控农⽤地和建设⽤地⼟壤污染风险,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创建国家“⽆废城市”。
③加快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
④推动⽣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6. ⼤⼒发展西安风格的城市⽂化,彰显千年古都独特魅⼒
①刷新城市⽂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