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
1.地区工业产品结构趋同
区域工业产品结构趋同,具体反映在工业布局的集中度下降和分散提高上。集中度指标可用全国总构成中前三位省区比重的总和即
式中,Xi(i=4、5、…、n)为n个省区中除前三名后的各省区的比重,Xj(j=1、2、3)为前三名省区的比重,V[,x]越趋近0,表明分散度越低,集中度越高;V[,x]越趋近1,表明分散度越高,集中度越低,存在产业趋同化。
下表说明,40多年来我国工业布局集中度不断下降,而分散度不断提高,虽然经过整顿治理后90年代的数据有所好转,但这个过程中同构化仍十分严重。
2.地区工业部门结构相似性增大
最近数据表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相似率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此外以1992年全国工业净产值的部门结构作为零标准,然后对全国各省市区的工业部门进行分析并计算两者相
关系数(即相似系数),结果是在所统计的28个省市区中,除偏在性资源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山西、黑龙江和云南三省外,其他省市区和全
国标准结构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其中相似系数在以上的区有17个,占地区总数的%,如果剔除偏在性资源产业部门后进行部门比较,则相似系数不足的只有云南省1个,超过的达25个,占地区总数的%。
3.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起源于初级产品的加工,进而延伸至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业,目前又进入到主导产业领域,纺织、食品、机械和化工几乎成为每个地区的主导部门。在“九五”计划和XX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24个地区将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有25地区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地区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地区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而且工业结构趋同问题在各省市区内部也广泛存在。
前三位省市工业产业比重
年份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
名称比重(%)名称比重(%)名称比重(%)C[,x1]C[, x2]V[x]
1952上海辽宁13河北10
1965上海辽宁江苏18
1984上海江苏辽宁
1992江苏山东广东
1997广东江苏上海12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宋海林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52页。
4.各地区产业结构处于成长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商品总额中占主要地位。先一步发展的东部地区忽视产业调整与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直到今天仍以加工工业如中低档家电、轻工、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整个经济增长仍由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支持,缺乏作为增长极和发动机的战略产业,地区工业产业类型趋同现状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违背了我国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的初衷。
5.区域之间分工协作淡化
“大而全”、“小而全”,盲目追求自成体系,专业化协作程度低,大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在
支柱性产业专业化比较发达的汽车行业,日本、美国的零部件协作工厂有上万家,而我国的一汽、二汽尚不足200家;工业结构相似性大,相对配套的地区工业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经济结构趋同导致地区间竞争加剧,地方政府必然会为了保护本地区工业,维护地方利益而对市场进行分割封锁,阻碍地区间专业化
分工协作。
二、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型
(一)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一般依据
1.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以及不同类型工业生产的各种矿产资源、其他原料、燃料地理位臵等)和非自然要素(劳动力、习惯、基础设施、资本、技术、历史、教育、文化、经营策略能力、市场交易设施、市场制度等)的区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这种要素分布的地域特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实现的:要素分工影响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影响地域产业特点;地域产业特点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2.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劳动的地域分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空
间长期分化的结果,是由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所以,人们从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从市场的区域性分化中获得的经济引力,才是区域分工及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在根源,这些包括:(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3)规模经济利益。
(二)合理布局的区域产业结构特征
1.区域经济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资源配臵效率大大提高。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都是建立在自身经
济优势和比较利益基础上,建立自身的优势产业(这种产业专业化程度高、规模较大较集中、效益较好),而不是无视区域分工原则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较大,趋同趋势不断弱化,不存在资源大量闲臵和严重不足并存的局面。
2.区域间分工协作观念增强,横向经济联合得到广泛发展。(1)各区域都重视本地区的优势发挥和跨地区协作,以获得分工效益和协作效益;(2)区域内向性产业与外向性产业协调发展;(3)区域间横向联合蓬勃发展。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区协作区纷纷出现,区域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
3.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区域间基本不存在市场封锁和资源争夺等区域贸易磨擦现象,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商品交换除受市场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外,基本不受其他非市场非价格因素的限制与约束。
4.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尽管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千差万别,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分工深化,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区域市场发育迅速,不断扩大,区域间的封锁和市场分割逐步弱化,全国统一有序的市场逐步形成。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条件
1.合理的价格体系。如果价格体系不合理,资源配臵和生产要素流动必然不合理,地区无法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