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21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1
为了给观众们呈现出更逼真的战场,开拍前陈力便和每一位演员谈过话,“影片拒绝绿幕和特效,每一个场景都得上战场,真打。”为此,陈力生生开辟了一个小型战场,操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不止一次地说到要给所有参与的演员们点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霙、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人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工作,这让陈力相当感动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内演员身价过高饱受争议之际,《血战湘江》整个剧组成本核算中,
老戏骨演员们的片酬连全片投资的10%都达不到,90%以上的资金均用在了拍摄和制作费上。“演员片酬占比特别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补贴,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的就是演员们的奉献精神。”陈力说,影片拍摄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次长征。
影片中扮演的演员王霙,为了拍这部电影,在20天内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83年,但是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传承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献给全国观众,影片完成后并没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献映和主创见面会活动,通过倾听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才进行全国公映。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陈力说,一部好的电影比那些理论教育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电影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2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
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3
昨天一大早,“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车队一行来到了位于广西兴安城内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凭吊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3万多红军英烈。
队员们向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烈士雕像敬献了花篮,花篮的挽联上写着:“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英烈永垂不朽!”表达广东人民对湘江战役中牺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随后,队员们来到位于狮子山顶、由题文的突破湘江纪念碑前,庄严地宣誓:“重走长征,砺志自强;饮水思源,关爱老区;红军英烈,永垂不朽;长征精神,万古长青!”
此时,追寻父亲长征踪迹的老队员赖乃坚动情地说:“当年父亲提着脑袋参加革命,无怨无悔。湘江战役实在是太惨了。我父亲的几个最亲密战友当年就是战死在这里!都是同乡啊!就永远地长眠在这里……”说着赖老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离开湘江战役纪念碑园,车队启程溯漓江而上,来到漓江发源地、素有“华南第一峰”之称的瑶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华江乡干部的陪同下,队员们看望了88岁的老红军刘华连。72年前,他还是16岁的孩子,部队发给他一条、三颗子弹、两颗,他便匆匆投入了战斗。在黄沙河陷入敌人的埋伏圈后,部队伤亡惨重,刘华连当时用腿夹着两具尸体、用当桨划过河,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刘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乡,发现自己早已被当作长征中牺牲的烈士。重走长征车队给刘老送上了1000元双喜慰问金,以感谢他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4
历史题材的电影,最大的特点与魅力,就在于它将过往的事塑造的有血有肉,让我们感觉向当年的情景迈进了一大步,风烟狼藉亦或,都变得亲切了些。
而《血战湘江》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将历史课本上寥寥几笔带过的渡江”放大,再放大,揉开了一草一木,揉开了每一个人物的眉眼,将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拥有更真切的动容,更深刻的思悟。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被安上历史书上的那张脸,慈爱,冷静,睿智,坚定,是一个手握大权的沉着中年形象。而在影片中,却展现了另一种模样,似乎还是青涩的青年,在李德、博古频频犯下左”的错误还一意孤行时,他几次三番劝阻,未果。此时才能感觉到,一步步走得更远更深实属不易。即使屡次碰钉子,他也不气馁,不抱怨,而是立即策马飞奔,去尽自己最的努力挽回。
张一山拍的电影课本中留下的只是关键人物的姓名,可除去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以身殉国的战士,他们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书写辉煌的历史贡献了一份力量。而他们最令我动容的,是他们心中因信仰而牢牢筑起的一份军人的尊严”。该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画面,便是奄奄一息的战士气若游丝地嘱咐战友将自己的帽子扶正,然后安然阖目。即使是死,党的意志也永远在那发光发热,而我们战士将不负这份意志。他们也应该被尊敬,也应该被记住。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5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无不苦不堪言。
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83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
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两军集团式冲锋的排上倒海之势;短兵相接的密集对射、流矢纷飞则有近景表现出来。
人物特写细腻显露殊死血搏的。镜头语言始终在绘声绘地呈现着战场的残酷与血腥。
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
四个战场,四次殊死阻击战,两军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战斗,讲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被拉进近距离的战争中真的有点不适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