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杭州期末)1953年6月财经委员会主任,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在企业的正当盈利中,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的股息红利等四个方面分配,简称四马分肥。这一办法(  )
A.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B.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
2.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3.(2017·益阳高二期末)1956年12月,在约见民建、工商联负责人时说,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反映了(  )
A.准备实行一国两制
B.着力发展资本主义企业
C.实行公私合营
D.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
4.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浮夸风
C.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5.(2017·金华十校调研)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  )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
D.乡镇企业
6.下图是我国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
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图
A.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力开展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8.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9.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1978年
1984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8
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渐的转变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
10.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11.1980年10月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
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12.(2017·扬州期末)1990年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 14题14分,共40分)
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
1957年
1958~
1962年
1963~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1981~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经济特区有哪几个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
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