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东
【专题名称】中国地理
【专题号】K91
【复印期号】2000年05期
【原文出处】《经济地理》(长沙)2000年01期第31~36页
【英文标题】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ABOUT REGIONAL ECONOMICS STUDIES
FU Xiao—d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gional Economy, RENMING Universityin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作者简介】付晓东(1960—),男,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中国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市场经济下,区域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利益主体开始浮现出来,它的经济功能与作用日渐突出,已不同于过去的所谓“块块”,它已经与产业经济一
道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
景下,区域经济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成长中的重要学
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实践中和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许多方面的问
题已获得共识或已经解决,但仍在一些方面存有争论,有的还有待于深化。
本文仅对区域经济研究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Under the system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regions, whichare
the main role in economic activity, have emerged. Theireconomic
functions and affects have grown increasingly. Theyhave already
become new power for propelling whole nationaleconomy
forward.With the improving process of many importantconditions
of the macro—economy, the researches in regionaleconomy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rapidly.As a new and growingscience,regional
economy unavoidably encounters a lot of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Althoughsome problems have been
solved,there are conflicts in a fewaspects of researches,and
needs to improve.This article onlystudies further the basic
questions involving the regionaleconomy.
【关键词】区域经济/重要问题/认识regional economy/important
issues/understanding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对区域的认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我国而言,我国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主的区域经济框架结构已经形成,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又构建出7个跨省市的经济带。
然而,目前人们对区域的理解和表述,说法不一,近似的名词就有“地方”、“地区”、“地域”、“地缘”、“空间”等。区域一词含义十分
广阔,使用领域极多,大小范围变幅极大。在实际生活中,它或被以具体的实
体的要领使用,或被以抽象的概括的使用。区域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一般含义
是指地区范围,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浪潮又使区域的概念广为使用和发展,对区域的认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如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
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政治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
而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就
是在经济学这门学科中,也有不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经常可见到的有;跨国
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欧元合作区、南锥共同体等;跨国内行
政区的有田纳西河流域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东北经济区等;一国内开辟的局
部特定区域有:经济特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开放开发区(城市)等。
对区域概念的定义,前苏联的描述是“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
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对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含义,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叶裕民
提出了一种看法,即区域是指拥有多种资源、能够从事多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
活动的空间范围。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概括表达为:经
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相对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它包
括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地域性。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
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
“载体”——地域空间。这种载体,由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
历史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因而它还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综
合性、差异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尽管人类的科学探索活动已达到遥远的宇
宙空间、星际空间,但就经济活动而言,还只局限于地球表面,因此,地域空
间的概念还有水平进退变化的特征,这是从平面上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所在。
一旦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地球,那时不仅要修正“地域”的概念。
也要修改“区域”概念了。既然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区域上,
那么从空间地域的角度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这是理解和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第二,独立性。区域应该是区内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上以共同的利
益紧密联系、在社会、文化上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内部利益主
体具有独立性,就是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都有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
分割。由于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的作用,经济活动往往超越行政管辖权的范围,并形成一种跨行政区甚至跨国界的经济意义上的区域,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
稳定性,这种区域是区内各主要经济利益主体寻求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式,实
质是各自利益在区域上的结合与表现,通常有必要的协调机构,而共同的利益
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纽带或根本动力。从研究和实用上看,区域经济学一
直把区域限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来考察它的地位、职能、作用、区际关系
与变化规律。近来一些研究已把区域扩展到全球范围,可以说广义化了。需要
指出的是,狭义的区域尽管国家对它拥有政治、经济管理权,但它不是完全纯
粹的行政区,也不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它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经
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
第三,开放性。从独立的区域来考察,在市场经济下,它是在总体战
略目标指导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
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开放式区域。如果没有总体目标的导向,没有对外的开放性,就很难准其生存的位置,就会走向无序、无度,就会陷入盲目、封闭、
僵化、停滞之中。区域可以看作是社会化大生产中承担劳动分工或专业化分工,且经济结构较为完整而独特的地域单元(有的学者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这
就是说,各区域在发挥各自比较成本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随
之建立起了一套各具特、专业化突出的经济结构,塑造了在整体中的地位与
形象。在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竞争,又相互
依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研究区域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把经济学原理照搬到区域上,而是从区域角度入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识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地域表现,揭示区域的经
济结构、区域内外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等有机联系,以及整体功能。
2 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认识
区域经济研究是否必要,要看区域经济这一研究对象是否存在,其存
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对区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有了清楚的了解,有
助于把握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不说国家之间的差异,就是一国内的经济也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此地宜于粮食生产,彼地会宜于矿产开发;此地的资源组合效率会优于彼地的
资源组合效率;由此,区域的差异、区位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构成区域
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自然禀赋的差异。它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
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可流动性。今天,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千差
万别,有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这种由自然力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
的地质历史形成的区域差异、区域位势不同,可以理解为“自然区域级差地租”。
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分布,以至于它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人类的经
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绝对的地域空间均衡化,一些经济活动只能在特定的区域才
能进行。不要说一些资源本身就不完全能流动,如土地、气候、水文等,就是
一些可流动的资源,也要受到来自管理体制、政策导向、利害驱使、历史文化
习俗的制约。即使资源分布是均衡的,或者不均衡但在空间上却是可流动的,
资源会自然从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要素可以随时随地供给,形成世界大同
的“均质”状态,倘若真是这样,那么,交换不需存在,价格也毫无意义,实
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止和窒息,这与热力学中所描述的温度处处相等的墒
值最大状态—“热寂”—一样。因此,自然禀赋的差异不仅是区域经济存在的
必要前提,而且是它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所在,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
区域分工的基础。
其次,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
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
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即使在一切条件都均质的的情况下,距离的远
近也会导致距离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
分异,以距离为因子的“区位论”便是研究的集大成。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
代交通、通讯发展已将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的距离对人类活动的
限制越来越小,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市场经济下,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然对区域的自然
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
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其三,经济活动的趋利性。毫无疑问,自然因素差异可以导致区域经
济分异,但是否自然因素一致就不产生分异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是说,
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可流动性,只是解
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当然区域之间经济存
在着差异,就说明了区域经济及其研究的必要性。从资源要素的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是不均衡时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
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实现均衡的途径,造成区域差异;从要素的均衡方面看,既然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并不完全一致。
如杜能的均质平原上的农业圈层分布,克里斯太勒的匀质区域上的晶体状空间
结构,都是不能单纯用自然因素来解释的。这就说明,在区域经济差异的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起作用,它就是人文因素,或归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趋
利性。
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自然因素毕竟只是
客观条件,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
定论”之中。确实,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还起决
定性作用,但这些作用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作用,改造和转化,用
来为经济社会服务,就会产生我们常说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优越
的自然条件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在
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因素的流向是趋向于使要素增殖、扩大效率的方向。
综上所述,自然因素差异和空间距离不可消除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客
观基础。这是自然力造成的,靠人力难以消除或改变,人类只能因势利导,顺
其自然,趋利弊害,加以利用。区域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社会
分工的前提,恰恰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对经济活动的主宰,即人类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包括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利用、改造
和塑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面,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面。区
域经济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的条件下,整个系统达到更
高层次的非均衡状态下的相对平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此外,也可以看出,围绕区域经济赖以存在和分异的三个重要方面,即自然差异、距
离作用、经济目的,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或对象。
3 对区域经济及其作用的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放权让利、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
来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近20年的高速增长,加快了市场经济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进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日趋由产业推动型转向区域和产业联合
推动型,区域经济(包括跨省、省域、县域等不同层次的地方经济)越来越显
示出强大的活力。
区域是经济活动依存的空间。从区域空间的角度看,我国的改革开放
也是先从局部区域开始的,从宣布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到确立经济特区和各类
开发区,从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到目前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力度,每一步进
程都与区域紧密相联。尽管国家未专门颁布明确的区域政策,但实际上在实施
的政策中,许多都包含了区域政策的内容,尤其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
土整治规划、区域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这些政策不仅加快了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内陆经济的成长,涌现出了许多“亿元村”、“百强县”、
“苹果、茶叶、小商品跨区市场”、“资产、劳力、信息区域性中心”以及
“新型城市”、“都市带”。区域经济蓬蓬勃勃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工
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生活中一直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具有独特功能的区域经济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3.1 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一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要以区域为基础,不可忽视区域差异。过去
经济建设中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抑制了各地方优势的
发挥,个性的张扬,尽管国家一再调整国民经济的空间投资结构,但收效不大。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区域(地方)被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得到尊重,其内在的活力受到激发,区域自组织能力得到加强,出现了“万帆竟发、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局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由产业部门推动转到了产业和区域共同推动。
3.2 区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多样化的大市场,有
助于形成地域的合理分工,进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
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种类、数量的差异,水热气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加
上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千差万别,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就会塑造
和形成类型多样、层次规模不同、各具特的区域市场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从而推动全国大市场的构建。
经济特区有哪几个3.3 区域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力
合理布局和生产专门化
现代社会大生产方式已证明任何一个地方不可能本身具备完整的(全
部的)生产要素。而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一再要求,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要素的组合配置,才能使经济活动的效益趋向优化。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各地
都有自己的优势,通过市场进行产品交换后,各方均获得最佳的效果。因而,
区域经济多元化有利于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充分开
发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促进生产专门化发展。由于市场的选择和要素的可流
动性,也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得到优化。
3.4 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国民经济协调
稳定发展
作为一个国民经济大系统角度看,平衡发展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如果片面追求平衡发展,就可能会窒息各地区甚至全社会的经济活力(效率),如果一味追求不平衡发展,也会失之公平,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因此,
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要求,从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产业与区域相统
一的政策,实现所指出的先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
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由不平衡向平稳逼近。这一道路是一条迅速富裕、
缩小差距、强国富民的有效之路。很显然,发展中会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出
现差距拉大的现象,需要国家根据发展阶段、差别程度、国力给予调节,以实
现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与安全。只有各地区发展了,才有可能谈及公平,如果
没有发展,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了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区
域经济的研究也会愈来愈重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