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44)
提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学术界应跳脱要不要建设思维框架,集思广益于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的学术讨论上来。雄安新区与深圳的建设环境和背景不同,雄安新区应突出创新定位并深化以创新为导向的改革;可以考虑围绕中国工程院发展,在雄安新区建设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高水平建设雄安大学,使雄安大学成为雄安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好雄安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雄安新区的起步区方案还可以再考虑优化;雄安新区面临的防洪与去污问题,可通过工程措施和加强管理得到解决。
关键词:雄安新区;京津冀;创新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4-0001-07
DOI:10.13483/j.cnki.kfyj.2019.04.001
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1]这一论述,既表明了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部分,也表明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
尽管决心已下,规划已做,建设方案已开始实施,但是学术界的关注依然强烈,不时有不同意见在媒体出现。从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发表新闻稿起算,雄安新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已有两年。这期间,学术界就雄安新区建设发表了大量赞同性、建设性的观点。但也有学者尤其是参加过雄安新区规划的学者,发表了对雄安新区发展方向略为不同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古人云,“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学术界对于雄安新区发展的各类观点,应该得到重视。在对雄安新区做进一步考察后,笔者以为,在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做出重大决策的背景下,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方向毫无问题,要不要建设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在建设雄安新区的技术路线与规划实施思路上,尚有较大的研究讨论空间,学术界应该就建设什么、如何建设之类的问题深化讨论。这里,就学术界关注与提出的几个方向性问题,抛砖引玉,再做些讨论[2]。
一、雄安新区与深圳特区背景不同任务不同
在对雄安新区的研究中,有许多学者把雄安新区与深圳相比较加以研究。无疑,深圳和雄安新区都是
改革的产物。但是,深圳与雄安新区的建设背景大为不同,工作任务与建设目标也很不相同(见表1)。
首先,深圳与雄安新区在改革开放的起始点不同。深圳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习仲勋等人在深入调研后提出、由拍板确定建设的。说过:“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可以看出,深圳是在对外部状况缺乏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者因此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但后退没有出路,而前景又不可预期,只有杀出传统体制的重围不断试错,才能取得成功。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是不知问题与风险下的改革,是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下的关键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带有改革的全新性与开拓性。设立雄安新区,则属于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中国发展迈入新阶段下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地位、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已经与改革开放初期不能同日而语。新时期设立雄安新区,属于已知问题与矛盾的持续性改革,更能体现改革的累
1
区域经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