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 教材分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探究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理解政策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从现代化视角进行观照,可对本单元进行如下梳理:第11课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在此框架下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第12课、第13课是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动通过渐进的改革探索新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因第12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
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多为99后的孩子,他们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着足够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对外开放格局的由来,对于经济特区创立背后的艰难,浦东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对外开放等问题是不清楚的;鉴于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辨及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上,教师可通过相关资料(史料、视频、图片等)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完成。
三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科书并结合课外相关材料(文字、图片、视频等),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了解开放的成因及意义,感受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同时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以及艰难性;
2.通过《对外开放示意图》以及诸方面具体事例的展示,学生归纳并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有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认识到正是这些变化(有政治、经济,更有人性和观念方面的变化)才促进了中国进一步深入的大开放、大发展;
3.通过具体事例与简单分析,学生意识到虽然开放成果显著,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阻止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这些问题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将开放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们可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到:只有规范自身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从小事做起、努力的学习才能让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融入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
五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材料研析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六 板书设计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开放为何
二、如何开放
(一)步骤 1.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3.沿海开放区
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5.沿边开放城镇 6.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二)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正视开放
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一带一路”、“亚投行”两幅图片)2013年,习近平向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构想,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一战略的具体含义呢?(学生:“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投行”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战略提出不久便为世界各国争相报道,由此可见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愈发的重要,此外,这一战略的提出也标志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师:回望历史,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同学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开始与外界交往是在?(学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第一单元我们有学习到,隋唐至宋元时期,我国的商业,特别是在海外贸易方面,通过丝绸之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这种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却因统治者实行的?(学生:海禁,闭关锁国政
策)而萎缩萧条,而1840年战争的爆发更是将我国的对外开放逼到了个屈辱的地步。新中国成立,原以为我国的对外开放能走出过去的屈辱、过去的封闭,但很不幸,建国不久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便对我国进行了经济上的封锁,与此同时,50至70年代,我国与苏联的关系破裂,国内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发动起了文化大革命,这种种国内外不利的因素将我国的对外开放再次拉向了封闭的局面。
从明朝到新中国,整整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从惧怕开放,到将耻辱与开放联系,再到与世界划清界限,国家的常态就是封闭,这样的封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逐渐落后,更有思想文化上的愚昧保守。(PPT出示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试想这样的国家怎能有未来可言?在风云变化的世界发展中,对封闭适应的结果已经被证明是不适宜的、被历史淘汰的,因此中国必须从封闭的常态中跳出,中国必须开放。于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紧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的格局,那么这样的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这种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为何要实行对外开放?
教师:(PPT呈现相关文字材料)依据材料,同学们都到了哪些促使我国进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呢?
学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教师:除上述原因之外,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所经历的一些大事也促使着我国进行对外开放,如:(1)十年“”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2)十一届三中全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相继建交;
板书二: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怎样的呢?
了解了促使我国进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PPT展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整体步骤)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所要走的四个步骤。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980年)
教师:同学们,请快速告诉老师,我国都创办有哪些经济特区?分别在什么时候?(学生: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国家为何要将这些地区设为特区?把这些地区设立为经济特区有何意义?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看看学思之窗的内容,出把这些地区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学生: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这三个有利的条件外,(PPT展示:经济特区设立条件),“历史上与海外交往密切”以及“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也是把这些地区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同学们在书本上进行补充。
教师:把这些地区设立为经济特区到底有何意义呢?这里老师将以深圳作为例子给大家具体说明。(PPT展示:昔日的深圳)同学们看这么一段材料,在未将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前,深圳的面貌可用“窘迫”这一词语来形容,当时呢,以我们的爷爷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领导人就这一现象做出了评判与决定,认为“这是政策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让这些地区自己搞建设,建特区”。然而要建设起这些特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正如邓小
平所说“中央是没有钱的,搞特区只能靠自己”。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深圳市的市长,中央没钱支持你建特区,你该怎么办?(学生:中央没钱给,那就给权,给政策呗)大家说的都很好,当时中央就决定只要这些地区将经济特区设立起来,就给予他们特殊的经济政策及待遇,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58页第二段文字并都有哪些特殊的政策。(学生:(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同学们务必将这四点内容给记下,并在段落开头处写上“经济特区‘特’在哪”这一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