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漳州重阳节习俗[合集五篇]
第一篇:2021年漳州重阳节的习俗
2021年漳州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一起来看看2021年漳州重阳节的习俗,欢迎查阅!
漳州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的重要日子,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因为重阳节正值秋季,所以,在重阳节赏菊,是不少地方都有的习惯。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
闽南是花果之乡,漳州的小吃也是美名远扬。在重阳节这天,除了糕粿,品尝美味的小吃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吃柚子补头壳(闽南语),吃柚子要补脑袋,吃甘蔗补手脚四肢,吃一些红柿子会补心脏,吃卤面会补肚肠。很多非常好,包括吃花生十个指头会灵活,所以这样传到小孩他们非常高兴。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
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美食
1、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
2、螃蟹
螃蟹富含蛋白质,被称之为优质蛋白质食物。蟹肉较为细腻,且螃蟹脂肪含量很低,但脂溶性维生素A、E和B族维生素较高,特别是蟹黄中富含维生素A,有益于视力及皮肤健康。这对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大有益处。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3、菊花糕
说到重阳糕,又称菊花糕。霜降之时,唯此草茂盛。菊花也就被古人视为重阳的“候时之草”。重阳也因此称为菊花节。菊花糕是潮汕名糕点之一,菊花糕在潮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糜饭食会饱,菊花糕孬巧”的俗语。潮汕特产菊花糕以其新鲜、清甜溢香,软脆无异味而驰名。
2021年漳州重阳节的习俗
第二篇:浅谈漳州丧葬习俗
浅谈漳州的丧葬习俗
摘要:丧葬是一项很传统也很庄重的仪式,其中暗含着人对生命的许多理解和尊重。而其繁复仪式也不完全是为了故人,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暗示或引导,不便说明的东西往往都会暗藏在各种各样的仪式当中。本文通过对漳州地区丧葬习俗的简单介绍,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每个地区对死亡不同的解读。
关键词:漳州
丧葬
习俗
正文:
闽南传统的丧礼渊源于周礼,沿袭了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也蕴含了浓厚的地方彩。
【2】
【1】
。漳州地区位于福建东南部,其丧礼形式在此基础上,外婆说现在办丧事,为追求便利简化了许多,因此下面讲到的习俗大都是现在还存在的。
(一)发丧
据说人死后,首先由其直系亲属,一般是儿子﹑女婿,拿碗到溪边或者河边舀水,碗内放
两个硬币,舀水之前把硬币扔到水里,并且小声念到“向你买水了”,据说是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孝男将碗口朝水流逆向舀水捧回家之后,捧回水后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做象征性的沐浴动作,然后替死者梳头、整容。据说买来的水是极其神圣的,它可助死者顺利通往轮回,免受奈何桥下河水的羁绊。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洗完之后,为死者换上新衣服。但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未成年的小孩子要吃甜米线。
接下来是“搬铺”。为死者换完新衣服后,将尸体移置厅堂中三块木板拼成的铺上,男尸偏左,女尸偏右,头向内足向外,听说这样放置死者是为了便于死者的灵魂起来走出大门。也有将死者横放在厅堂中以避免“担楹。搬铺时,死者仰卧在厅堂里,身上覆盖布衾——白布制成,镶红边,长应蔽足,俗称“天地被”。死者头上覆盖白布,头下枕以砖块垫纸帛。听外婆说,生前当过新娘的,应以面罩罩住头。铺前张挂白幔,幔前摆供桌,桌上供死者的照片。
白幔后面,在死者脚下方的地上点燃长明灯一盏以照冥路,摆上插着竹筷的干饭一碗,称“拜脚尾饭”;子孙在旁边烧冥镪,称“烧脚尾纸”。
在搬铺之前,死者的家属开始在家门口播放丧乐,一般播放一整晚,这是俗称的“闹丧”。据说以前闹丧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死者生平,二是叙述快乐之事,前者是用以哀悼亡人幽灵,后者是为了宽慰孝亲。但是现在只是简单的播放丧乐,向四周邻居传送家里有死者的信息。
报丧:闹丧其实也是起到一定报丧的作用。但是据老人所说,除了出远门在外的亲戚要用电话通知之外,其他的亲友都是互相转告而来的,一般不用特地通知,因为乡镇的人一般都住在相邻的地方,距离不远。
出嫁在外的女儿接到父母的死讯,应立即奔丧;并在通往娘家的岔口上就开始号哭,俗称“哭路头”。
亲友闻讯,赶赴吊唁,并给丧家红包。丧事的红包与年节喜庆的包法不同,包钱的方形红纸沿平行于对角线斜向折叠,交给丧家时要说这仅是够买纸的钱。丧家应回赠吊丧者一条手
巾和两条红丝钱,亲友因将其红丝线缠在衣服的纽扣上,丧礼完之后,将衣服上的红丝线扯下来扔进河里,让其丧气随河流流走。
【3】
(二)入殓
很多关于漳州的丧葬资料中都将入殓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为死者换新衣等。一般丧家在完成小殓之后要请人在死者的铺前诵经,俗称“牵铺前经”。诵经者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尼姑或长年吃素的“菜姑”。诵经时丧属围在铺前跪听。
“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死者人棺大殓之前。要先举行”辞生“的祭祀。
”辞上“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虚诚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祭时由”好命人“或请来的道士(俗称”师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辞生“是死者灵魂辞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多念”往生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