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不可多的的经典电影,不论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相信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看完教父后我感觉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在电影中对于人性艺术化的处理让人惊叹不已。从电影中学到的如何做,如何坚持原则,如何做男人的道理。
《教父》对黑社会、黑手党的描述彻底打破了长期固有的框框,从人性、道义、准则和伦理角度,对黑帮份子进行了突破性处理。就如同《教父》中老教父的准则是决不贩卖,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合作要求,并因此激化了和其它几个家族的矛盾。老教父之所以不想帮助那个意裔暴发户,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叫我教父”。那个暴发户如梦初醒般地低下头,亲吻教父的手背虔诚地说:“教父”,然后离去。老教父使劲拍打着那个哭泣的影星的肩膀,大声叫道:你像个娘门儿!老教父从来“不在饭桌上谈生意”,(“生意”当然是指黑道的事情),他更想给他的家人一个安宁的生活氛围。总之,从电影一开始,老教父就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男人。
老年白兰度确实老态龙钟,且操着沙哑、含混的嗓音,说话也有气无力,但却有着一双深邃的双眼和不容置疑的表情,或许正因为如此,老教父的形象显得更加超凡脱俗,更加真实、
有力。
如果说《教父》的原初意义是作为一部黑帮电影呈现于世人面前,那么它首先成为黑帮电影中的教父,照亮了先驱者,也影响了后来者。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很多年后,即使我们不把它看做一部黑帮电影,它仍然是一部诠释命运与生存的经典之作,它影响了几代人,人
们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解读它,试图从这座金山上去挖掘属于自己的金子,它最终如其名成了电影中的教父,一个不败的神话。
多年来,《教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影片,如果说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文本,那么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在社会、历史与人性这几个纬度所构建的框架之下进行的。文本自身会因为窥视者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文本和文本所处的话语环境的交流与碰撞也会激发出各式各样的解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无法去把握事物的整体,呈现于人们情感世界的只是事物的碎片,从碎片中打捞出来的东西当然不够完整,却足够真诚。本文对《教父》的透视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但这种多角度的介入或许能让电影文本散发出更多的光芒,这种光芒当然是艺术性的,但更是人性的,前者在对后者的阐释过程中才能最终达到自身所追
求的完美,毕竟没有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指向人的。
一、《教父》的缔造与产生
《教父》改编自马里奥·普佐1969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该书作为美国出版史上最畅销的书,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学创作的转折点。马里奥·普佐的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其主旨在于振聋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家史,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黑道电影。然而,它却始终被评论界看做二流小说,经典性被长期忽略。显然,让人们在很多年后仍然提起这部小说,要归功于电影《教父》,它以后来者的姿态照亮了那个原初的母体。影片《教父》在增加了诸多细节的基础上,让原本作为黑帮小说的《教父》蔓延出更多人的枝节。
正是因为这个不朽神话的产生,意犹未尽的情绪促使了后来的续集二和三相继问世,构成了《教父》三部曲。两者详述了《教父》一中蜻蜓点水般透露的麦克和他整个家族的命运,当我们看完了续集二与三再回过头来咀嚼最初的经典时,会发现它诸多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情节都暗藏命运的玄机,应该说,续集二与三是《教父》一最经典的注释,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它们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
教父》经典。
二、《教父》中的隐寓
《教父》的基本调是一种略带透明的黑,光总是从阴影的背面穿过,使整个画面带着一种阴郁而神圣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始终是在和代表另一种情绪的明快的白亮调的交叉推进中被愈加彰显出来的。大片的阴影在电影的开头直扑视线而来,小屋内是一场有关认同教父尊严的交谈和一个血的密谋。它们首先是黑的,注定无法行走在阳光之下,然而这种黑却由于那一丝代表正义的上帝之光而变得略显透明和让人无法捉摸。它庄严地见证了一个故事,一个去惩治被法律所纵容的恶人的故事,条件仅仅是对教父尊严的认可。影片中,在对话进行的黑小屋里,窗户上微微透入明亮的光线,让整个画面沉浸在一种罗曼蒂克的阴郁中,教父就是一个黑的神话。而镜头切换到屋子外,则是一场被明亮的调所浸润的盛大婚宴,它仿佛要刻意描淡之前的调,仿佛要人们去淡忘那个小屋之内的故事,并试图去展现在伟大的教父庇荫之下的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那些属于尘世的幸福,而非上帝的幸福。事实上,这种明亮只是让它背后的黑更加被凸显,是黑照亮了光明而不是相反,这种视觉反差在隶属上帝的幸福和隶属凡俗的幸福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模糊了二者的界限。
影片开头的两种调所代表的情绪始终是黑调占主导,而亮调的情绪则试图不断地模糊前者所带来的压抑之感,那么在另一组画面的交替中,光与影的搭配则体现了相反的状况。麦克杀警察局局长后逃往美丽的西西里避难,几个轻描淡写得对报纸头条消息的镜头剪辑带过了那场严酷而血腥的厮杀,这些阴影对于已远离此地的麦克仿佛是遥远的绝响。明亮的光线让美丽的西西里沉浸于一派祥和与宁静之下,麦克在这里邂逅了他生命中绝无仅有的安宁生活与美丽爱情(这在他与凯依之间是无法达到的)。影片毫不吝惜地给了这段故事的画面最充足的光线,让它似乎摆脱了阴影。然而阴影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它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机可乘的角落来蔓延自己的触角,那场实际上只是被轻描淡写的厮杀让他的胞兄毫无防备地惨死,麦克自己的乌托邦也被一声背叛的爆炸声彻底粉碎。西西里是一个梦,一个在无尽的黑暗包围之下的明亮的梦,它不可能把故事带出阴影,只是用自己短暂的明亮为阴影增添一个忧伤而绝望的注脚,让后者的蔓延更为疯狂与决绝。
命运已然注定了在光与影的纠葛中行进:前一组画面隐寓着对黑暗的突围,即使这种突围注定是自相矛盾的,它透射出的光芒只会照亮他物而非自身,但是开拓者的罗曼蒂克情结无疑是容易煽动理想化的情绪的,我们看到了第一代教父的黑神话,它以黑暗的方式惩治了黑暗,这固然经不起推敲,但理想主义本身是不需要推敲的,那丝让黑暗通透的光亮已经足以让教父
成为不败的神话。后一组画面隐寓着对黑暗的回归,西西里明亮的画面成为无尽黑暗来临前短暂而炫目的回光,麦克憎恶黑暗,无法像他的父亲一样怀有对黑暗的浪漫情结而成就神话,他的回归是无奈而沉重的,是理想主义的彻底粉碎。这种回归还意味着他和它之间只是交易与妥协,一旦有机会,务实的他将会不遗余力地摆脱它。
上帝给了人们希望,即使这道希望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不同的人却给予它千百次的误读,希望读到己心目的人生,然而希望并不代表抵达。电影中的人物最终殊途同归:麦克的父亲,这个有着浓厚家庭观念的传统意大利男人终究无力让自己的黑暗通透的光亮来庇护他的家庭,他在和小孙儿的嬉戏中死去,貌似安然,却是一种不得已的安然,他已经没有力气来承担他所希望承担的一切,他的神话早已崩溃,只是影片淡化了这种失败。麦克本人更是处处被动而最终走向这条路,他不同于前者,对家族事业所拥有的仅是责任感而不是崇高感,他的注定失败在于他在走一条自己从不认为是对的路。他们都希望读到自己的人生,却注定无法抵达。在《教父》中,光与影的运用不单是技术层面的,它同时隐寓着明暗交错中人物的命运,而从终极意义上来说,都是失败的命运。
三、生的残酷
生活原本就是不断接受磨炼和考验的过程。对于现世中的普通人,生得艰难是内心的冲撞与抉择,而《教父》外化了这种艰辛,让它转化为淋漓的背叛、流血、死亡的残酷,这当然是电影叫卖的噱头,可是它之所以激发起人们的共鸣恰恰在于这种外化的残酷契合了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抉择的艰难,让后者在一种惊心动魄的传奇式的命运中得到凸显,而这种被凸显的残酷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关于生的残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