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父》是一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小说进行了重塑。两种艺术形式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差异。电影通过人物形象的改造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化,同时对原著进行了情节拓展,展现了比文学更立体的世界。小说与电影这两种表现形式在社会文化中扮演了不同角,承载了不同使命与文化意义。它们使命定位上的不同,使小说与电影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人物形象 语言 差异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较之其他文学样式,小说容量较大,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描述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复杂的矛盾冲突。电影则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动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听觉和视觉艺术的综合体,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仅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其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更是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选择《教父》小说与电影进行解析,在故事情节类似的情况下,比较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有利于理解小说与电影的文化使命与造成其不同
历史地位的原因。
一、人物形象的偏执化处理
《教父》小说原著,讲述了纽约黑帮家族柯里昂家族两代家族首领新老“教父”的经历,描写了黑帮和政府的腐败勾结与黑帮家族之间的斗争杀戮。麦可是柯里昂家族人,是一名乖乖的大学生,他的父亲是黑道人物,但因不肯跟其他帮派合作贩卖,险遭暗杀。在谈判时他杀掉了五个帮派的代表和一名警察局长,为了避风头躲到意大利。麦可的大哥被杀。回国后的麦可成为了黑手党新的领袖。原著以紧致精彩的多线情节、精致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成为通俗小说中的畅销之作。同时,虽然小说原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与西西里民族的悲剧宿命,但是这毕竟不是小说的主题立意。原著小说更多地利用可读性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过于露骨而繁多的性描写与对犯罪和强权的崇拜性描述直接影响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电影首先通过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改造完成对主题的深化。贯穿电影三部曲始终的主人公迈克·柯里昂在小说中更加贴近老教父的理想与人格,他的人物形象更加温和,更富于家庭温情与人性,作者试图同时展现的深沉阴郁的人物性格往往在上述形象的遮盖下变得不易感
知。这一现象固然与人物塑造中相关性格展示不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深沉阴郁的性格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与内敛性,令作者很难在直接描写与间接表达之间寻平衡,使作品保持一贯的张力。因此,在电影改编之中,导演与编剧索性对人物进行了表面的极端化处理,将迈克·柯里昂人物性格随情节的转变幅度变大,极大程度地滤去了迈克内心人性一面的直接表现,而将其人物塑造成冷酷无情的黑帮教父形象,从而激起了电影观众对人物的强烈感知与感情。
二、电影语言比原著小说更富表现力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各有所长,表现力基于不同的基础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表现力的基础就是语言。各种手法组织起来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韵味,或用细腻老辣的笔法,细致中深度展现出人物与环境,或用富有冲击力,有破坏性张力的语言直接表达,达到构建主题的目的。而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电影则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剧本是文学的,布景拍摄与剪辑是画面构图的艺术,电影配乐是音乐的,演员表现则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所有这些构成一个比文学更立体的世界,影片内在的张力、对人物的刻画、对气氛的渲染和对内涵的表达建立在这个立体的基础上,这样所带来的现场感
和代入感更加直接,更容易引起共鸣,被最广大的受众接受,可以说,电影表现力的优势,在于它立体丰富的刻画手段。
电影的丰富视听语言,对于组织平行叙事具有先天的优势。迈克的行动与对老教父的回忆之间的拼接,是基于对比的原则。迈克的困惑与失去,对应着维托摆脱命运的努力与收获。镜头的切换以配乐作为纽带,与迈克有关的情节配乐风格阴森沉郁,而回忆情节的配乐会变得安详而充满追忆逝去年代的感伤。现实场景的用光偏于灰与蓝等冷调,而回忆情节则运用黄橙的暖光,以渲染岁月沧桑。这样的对比与牵引,使得叙事的拼接自然,尽管镜头跨度大,然而却组织得紧密而有序。在文学作品中,所有叙事(插叙)的切换只能由情节推动或单纯地进行衔接。这样的对比中,电影语言的丰富立体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电影镜头语言的分析
事实上,《教父》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作为一部精致完美的艺术作品,无论从表演艺术、配乐艺术、剧本艺术和构图艺术上,还有很多值得与文学语言对比欣赏之处,在此仅以电影开头的婚礼段落进行分析,其他方面不再过多叙述。
电影叙述始于包纳萨拉向教父柯利昂求助。“我相信美国”,寥寥几个字,但画面却是全黑,而后第一个特写给了这位爱女心切的殡仪馆老板包纳萨拉。美国梦,中产阶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脆弱暴露无遗,暗点了老教父也是从西西里来到美国白手起家,同时,昭示了未来柯里昂家族将要面临的困局。
开场的平静肃穆,奠定了整体冗长朴实的基调,从包纳萨拉的这段痛苦的独白,慢慢后退,给了老教父一个模糊的背影。缓慢的长镜头拉远,老板悲痛绝望的神情与黑的背景幕布十分相称,接着镜头一摇,转向了老教父,真正的大人物出现了,他才是镜头的主角,权利的中心,他潜藏于黑暗里慢慢清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缓的节奏保持了张力,体现了他的权威,虽然压抑,但却不会给人压力,透露了一个成功的上位者的威严和谦和。
不怒自威,傲气内敛,可又让人不敢逾越,掌握着如此大的权利和财富的教父,手里却安静的抚摸着一只小猫,胸前的玫瑰娇艳欲滴,可见其内心也有着深深的孤寂。有趣的是,这只小猫原本没有戏份,是白兰度临时从片场捡来的,居然成了电影的神来一笔。
场景布置另辟蹊径,却万分合理,在这个装潢严谨优雅却阴暗密闭的房间里,两人开始了
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柯里昂把上位者的攻心之术展现的淋漓精致。之后电影转入交叉叙事,一边是柯里昂在室内接待求助的各人等,另一边是外景中热闹的婚礼场面。两个场景里的光线是一个明显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奠定了电影黑帮题材的基调。
结束语
通过分析《教父》文学文本与改编电影,能让我们理性思考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门类的关系。它向我们展示了电影与文学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同,展示了电影与文学各自独一无二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令我们重新审视作为艺术载体的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表现方式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不同角与所承载的不同使命和文化意义。《教父》的典型性,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美)马里奥·普佐(MarioPuzo).教父[M].译林出版社,1997
[2](法)马赛尔·马尔丹(MarcelMartin).电影语言[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云霄.电影《教父1》中故事背景和情节设置的对立及对称性[J].青年文学家,2020(14).
高上.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J].电影文学,2015(08)
[4]陆路,张建平.美国电影《教父》经典镜头的视听语言读解[J].电影评介,2009(05)
[5]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修辞学习,2004(01)
[6]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杨钢元.从影像传播系统的角度重新阐释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功能定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2)
[8]刘鑫.电视剧《风筝》视听语言表现力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06)
[9]肖少华.电影台词对《教父》中老教父唐的人物形象塑造[J].农家参谋,2019(23)
黑道电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