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伏天开始结束时间
  2023年三伏天开始结束时间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注意防暑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湿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这时暑热之邪,可以耗散阳气津液,造成汗出过多,体液减少而伤津,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现象,这就是署邪入侵的结果。夏日炎热容易令人心烦,故宁心神尤为重要,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
  长夏多湿,湿热交汇,这是气候规律。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向下,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而导致夏天人们消化不良的现象;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在夏季高温天多发生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还要注意卫生和除湿,以防暑湿之邪浸淫皮肤和体内。由于气温超过34摄氏度,人体内热外泄就会受阻,所以,当出现头昏眼花、四肢发麻、恶心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时,应首先想到这是中暑的先兆,须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冷水擦浴,头敷湿毛巾等,如仍不能减轻症状,甚至还出现高烧、呕吐等症,则要立刻送医院急救。
  三伏天怎么养生
  精神调养。三伏天闷热的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但却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时节,在精神调养方面,夏季应静心养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静心养神,少贪心杂念。
  起居调养。“长夏”昼长夜短,顺应四时之气应晚睡早起以适应夏季生长之气。在中午时刻一定要午休,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否则时间过长反而容易造成头脑混胀,甚至一个下午精神不好。
  饮食调养。在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的阳极阴生“长夏”天,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比如最好还是少去大排挡吧。
  运动调养。夏季不宜运动量过大,因为出汗过多容易损伤心阴,在进行汗淋漓的运动后不宜着急冲洗冷水澡,而以温热水淋浴为宜,多喝温热水、凉开水或茶水,夏季更多人喜欢喝绿茶、绿豆汤。
  三伏天注意事项
  1、提前问诊再贴天灸
  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中体质,天灸对阳虚质和气虚质的人效果很好,但对阴虚质和体质湿热的人就不适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温通、温阳的药物,体质湿热的人一旦贴药,就像火上浇油。所以,在决定做天灸前,最好先到医院问诊,询问医生是否适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对应症,主要贴哪些部位,这样在贴药当天可使医生迅速完成贴药,节约问诊时间。
  2、贴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什么时候暑伏第一天  中国吃网提醒,贴药的当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贴药10小时内不能洗澡。的同时应戒食如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效果。
  3、贴药后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又称“发泡灸”,贴药后起水泡是正常现象。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但瘢痕体质的患者起泡后可能留下瘢痕。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4、做三伏天灸重在坚持
  一般来说,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别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也可在入伏前10天和出伏后10天做加强。天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并不是疾病。一个天灸的疗程是三年,主要目的是防病保健,如果半途而废,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三伏灸的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或者阳盛,或者阴虚,总之体内都存着不少的“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还有,皮肤娇嫩或有破损,以及少数极易过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药物贴敷之后会使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肤正常的也要细心护理,否则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另外,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来。因为药物贴敷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这些反应会加重心肺的负担,引起水肿、心慌、气急,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见,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在选择冬病夏治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
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XX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
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