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课题组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众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对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呈现刚性化趋势。然而,当前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不健全、职能不完善、队伍力量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其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为此我们组织力量,对我市当前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情况的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研,对当前基层工作现实情况的作了认真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及服务需求
乡镇(街道)、社区(村)一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是落实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开始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
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项目。“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确立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实施,在各级政府及其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建立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等机构,承担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政策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工作。2008年《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规定各级政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包括乡镇(街道)、社区(村)机构在内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就业登记”5项就业服务功能;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中办、国办转发了原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16号),明确了街道和社区在企业退休人员享受社保待遇、管理档案、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同时,随着社会保险由覆盖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为主,扩展到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以及村民,社会保险的部分经办功能实际已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村)。以我市2009年已全面开展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试点实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基层服务平台已成为众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承办机构。
目前,全市基层平台已经承担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约有187.8万人次(以2009
年相关数据分析)。其中包括6.5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127万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需要不同程度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介绍、就业援助和扶持等就业服务;13.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需要依托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服务;30.7万城镇居民和10.2万名农村村民(珙县试点)需要就近办理社会保险。据我们预测,“十二五”时期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形式多元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我市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加快建设,将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加快流动和配置,与之相对应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参保转移接续、劳动关系协调公共服务需求将随之空前倍增。为此,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必须全面加强和提升。
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二、我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2003年至今,在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背景下,历经7年多的建设,我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已初具规模。据我们此次调研和部、厅统一布置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至2009年底,全市186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专兼职人员408人;281个社区已建立机构或有人从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占社区总数304个的92.4%,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87人;1277个行政村有人从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占行政村总数2955个的43.2%,兼职人员1277人。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并初步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形成了服务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层网络。在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近年全市就业促进民生工程、重点困难体的就业服务、劳务输出、居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全市有1个基层社区服务机构被评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5个基层服务机构被评为全省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流程多,工作量大。省编委川编发[2010]11号文件,统一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名称,并明确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承担其延伸职能。从此次全市调研的情况看,我市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在近几年建设推进中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现有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还面临“工作机构不健全”和“四多四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各区县基层平台建设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需要。一是已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乡镇和社区,部分存在机构不健全的情况。在前几年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有的地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地位在乡镇有所弱化,没有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单设乡镇级机构,不论工作量大小,仅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心增挂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牌子。有的社区甚至基本没有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例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应由社区完成的申报、审核等业务,部分社区无力承担,只能交乡镇机构或县级社保经办机构,既不方便众也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二是场所和硬件设
施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基层机构无独立的办公场所。5个县的乡镇机构服务场所平均面积未达到30M2的最低建设标准,有的社区甚至没有办公场地,在社区干部家中办公。全市采用柜台式服务的乡镇级机构仅占12.3%。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需要配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办公设备、档案存放设备和接待众的基本设施,设置政务公开、信息公布栏等,也普遍投入不足。三是村级基本无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仅3个县以50元/月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协理员或信息员。
(二)服务对象多,工作人员少。目前,我市大多数乡镇劳动保障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问题。很多乡镇只配备一名工作人员,而且有的还是兼职的,而他服务的对象是1个乡镇的2-3万人,甚至是4-5万人,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按照川编发[2010]11号文件,乡镇(街道)公共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应以服务对象为主要参数,10000人以下核编2人,每增加10000人增核1人。但据统计,全市186个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专职工作人员仅305人,远没有达到平均每个机构2人的最低标准;按照四川省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每个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专职人员不少于1人,但全市304个社区仅有专职工作人员277人,2955个村没有1名专职协理员。与此相对的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量井喷式增长和众的客观需求日益强烈,仅从社会保险覆盖城
镇居民、村民刚性增长的角度分析,基层平台的服务对象将由187.8万人次,增至382.5万人次,增长103.7%。若按现有581名专职人员计算,人均服务对象为6583人,大大高于5000人配备1人的标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