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滁州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措篱
论文摘要: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滁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遭遇到前所未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财政收支中社会保障事业支出压力较大、农民收入低缴费能力弱、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管理不完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等方面。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四个方面阐述完善滁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难题。积极探索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其适应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
一、滁州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展
滁州市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约447.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97.60万人,农业人口约349.77万人,常住人口约412万人。1992年由民政部门试点农村养老保险,1994年全市逐步推行,全市2区2市4县共设立6个农保机构(琅娜、全椒除外)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编76人。2004年累计参保人数达75031人,
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年末领取农村养老金人数444。多人,累计农保基金滚存结余3150多万元,其中2090多万元存四大银行,770多万元购买国债,50多万元存省农保基金运营中心,170多万由地方财政托管,农保基金管理符合国家政策,运行良好。截至2008年底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已达6.23万人;参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1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4%;农村传统救济人数3534人,比上年增长4.4%;全年城乡医疗救助4727人次,比上年增长31.9%;2005年农村五保户供养率达100%供养人数2.82万人。
截至2007年,滁州市农村人口344.33万人,参医疗保险人数302.45万人,参保率87.8%。2008年覆盖全市所有市县,覆盖率达90%以上。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滁州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二、滁州市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制约因素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滁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招商引资、实施东向战略、对接“长三角”、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处在“战略机遇时期”和“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阶段。这期间,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社保工作艰巨
未来5年,主要矛盾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受经济结构变动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2008年滁州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176.7万人,男劳动力占50.5%,农村从业人员约159.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4%。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74.3%;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14.0%;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11.7%。在51.9万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在建筑、采掘、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5.5%;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2.9%。并且,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7.5%;21-30岁占32.9%;31-40岁占32.8%,年轻人社保意识淡薄。另外,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高中文化程度13.7万人,占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5万人,只占0.8%。劳动者技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少、技能水平低,与发展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多元化经济形式带来多样化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
体的扩大对就业、社保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
2.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事业支出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属于纯公共产品,其特性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中一般都要承担相当的财政责任。社会保障支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一项主要的支出项目,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一般占20-50%,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0%左右。根据《关于滁州市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称,2008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810328万元(含省追加支出),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人完成556102万元,地方收人完成286367万元,地方收人中税收收人完成
220572万元;非税收人完成65795万元,一般财政收人只占当年财政总支出35.3%,从绝对差额,收不抵支高达500多亿;从财政补贴支出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6679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18.1%。以滁州市南憔区自2008年起每年预算中按上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余款总额3%予以补贴为计算标准,全市仅养老补贴财政支出就占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近30%。总体来说,在这种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下,要求财政再挤出财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很大困难,使得各级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难以有所作为。
3.农民收入低,缴费能力弱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社会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组成,其社保基金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因此投报人个人也要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但滁州地区农村收人水平偏低,尽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相临市差距也大。从农民现金和消费支出对比看,2008年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人2216元,其收人来源主要种植业,约有32%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货币工资,但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达1969元,扣除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子女教育费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上涨,农民现金纯收人低下,缴费能力有限,客观上制约了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广泛开展。
4.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未形成救助等级评价制度和缺乏具体助评标准,如特困救助、灾害救助、贫困生救助等评定。下级往上报时有意夸大数字,上级核定过于主观,随意性较大;核定救助对象时,无明确操作标准,实践中“人情救助”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各项救助制度之间存在重复覆盖的情况,不同制度对保障对象的甄别标准不同,实际中有的农民享受多项的救助保障。三是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权力分散,政出多门现象严重。由于各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保工作管理和决策上常常发生冲突。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了挪用社保基金、违规投资、乱收管理费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5.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现行保障制度乏力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加快,诸如社会福利,养老保险等一系列老龄化社会问题凸现。目前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城市中的老人一般都能享有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农村地区的老人没有这些良好的条件,生活上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200。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11.02%,达到650万人,绝对数字十分巨大。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00万,全省75.56%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遭遇两难境地。根据搜狐网2008年两会调查显示,66%的农村居民选择依靠子女来养老,选择商业性养老的农村居民仅占1.2%,选择在民政养老机构养老的也只有5.2%截至2008年底,滁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1.52%,比国际标准高4.52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158个,福利院床位10265张,这
些床位数仅为老年人口的1.95%,而且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小、设施简陋。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依然是个大问题。
三、健全滁州市农村杜会保障制度的构想
滁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级市,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78%。虽然近年来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缺乏许多必要的保障,农村养老问题、看病问题、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间题等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直接影响着滁州市未来社会的建设。因此,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项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全市框架相对统一、待遇大致相当、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使农民“贫有所扶,困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