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语主持节目若干问题的解读
◆张丽君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双语节目越来越受到各媒体的重视、观众的欢迎,近些年取得长足发展。凭借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双语种传播、双语节目使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有效落地,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话语权日益彰显。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双语节目尚面临着一些发展的瓶颈和困惑,如对双语主持很多人还存在某些理解误区。如今人们总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好能像数学公式1+1那样计算出来。那么,就双语主持的几个关键问题而言,能不能从这个最简单的数学公式的角度来解读?下面就让我们来尝试从双语主持、双语主持能力、双语主持人等方面进行分析。词,然后再用外语表述一遍,就叫做双语主持了呢?或者说,双语主持是不是等于“汉语主持+外语主持”呢?我们先来看个例子。在2010年4月举办的第43届
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宜春月·中华情2009中央电视台中秋中英文双语晚会》获得了包括最佳作品奖在内的两项大奖,而且也是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电视作品。其中,央视的鲁健、季小军、梦桐以及林栋甫、曾宝仪和侯佩岑
6位主持人的精彩表现为晚会增不少。其中鲁健、侯佩岑的一段主持词为:
鲁【汉】:(歌曲《春江花月夜》)⋯⋯非常好听的歌曲,听着这样的歌声,身在此地仿佛犹如仙境。
中秋明月夜,华夏庆团圆。此时此刻,无论是在天山南北,还是在黄河两岸,华夏大地处处流淌着月光的青辉,也流淌着思念、爱恋和祝福。
侯【汉】:今天晚间我们可以聚集在这里,真的要感谢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浪漫、温情的节
一、双语主持是否“汉语主持+外语主持”
如今双语节目形态日益丰富,比如晚会型、访谈型、教学型等等,但无论节目形态如何千变万化,双语节目的表达形式基本为两种语言在同一节目中交替使用。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主持人说完一段中文主持
C o n temp o r ary TV总第277侯佩岑
鲁【汉】:我们刚刚经历了60国庆的欢快,那是一种豪迈之情。而今我们又迎来了中秋团圆,这是一种
婉约之情、思念之情,让我们能够彼此挂念,能够传送
祝福。
侯【英】:Toni ght we’re ga thering here to cel ebrate the traditional mid-autumn festi val. We are also very grateful for th is gr eat t radi ti on t ha t our ancestors g ive us to reunite with our good fri ends and famil y during this time of year under the moonlight. This is the moment to fee l love, and this i s the moment to share love.
(译文:今晚我们欢聚一堂,共度传统的中秋佳节。感谢先人留下这样的节日,让我们能和好友家人在
月下团圆。此刻是感受爱的时刻,此刻是分享爱的时
刻。)
鲁【汉】:分享爱,分享幸福,其实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汇合在一起就是整个国家的和谐和幸福。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
《国家》!
透过以上两位主持人的对话不难发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浓郁中国彩的双语中秋晚会中,面对国内观众、全球华人华侨及外国观众,两位主持人并不是你一句中文,我一句英文,把彼此的话一字一句地照单翻译,而是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选择性地“翻译”,针对性地“主持”。他们相互衔接,巧妙转换,很自然地从中秋之夜的美好意境过渡到国家和谐、人民幸福的这一更高主题,进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节目——歌曲《国家》,让观众在感受阖家团圆的温情之余,那一种爱国情怀由衷而发!
因此,双语主持并不是两种单语主持的简单相加或拼凑。中文主持词与外文主持词“1+1”式的简单串联相接,会让人感觉主持程式化,缺乏灵活性;若两者“1∶1” 等比重地拼凑,节目也会变得死板而生硬。应该说这两种情形都不能视为真正的双语主持,充其量只能称为现场翻译。双语的运用不该只停留在翻译层面,其关注面要比翻译宽广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双语节目中汉语主持与外语主持两者的关系呢?诚然每个双语节目都有自己独特的看点和表现形式,对于两种语言的应用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原则,但以下这种思路,不妨供大家借鉴——“功能对等”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了翻译学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据此引伸,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双语主持也不妨追求汉语主持与外语主持在节目中的“功能对等”,而不是一味强调两者在数量或比重上
的绝对均等。我们知道,参与(或收看)双语节目的嘉宾
(或观众)至少包含两类人——中国人和外国人,两者
缺一都将使节目失去“双语”的意义。由于中外嘉宾(或
观众)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
很多差异,有时甚至相同的一句话、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看来都会产生迥异的含义和理解,因此双语
节目的有效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双语主持人要让这两部
分受众都能同步跟上节目进程,并对节目内容有相匹配的
反应和理解程度。
在上文的例子中,两位主持人根据晚会以中国观众
为主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主持
方式,并充分考虑到全球直播下外国观众可能存在的理
解障碍,用英语把中秋节的基本内涵和当时的情感做了
贴切表达,使中外观众达到了对节目的同步跟进、同等
理解!
可见,双语主持并不像数学公式“1+1”那么简单,还
需有更多方面的考虑。
二、双语主持能力是否“中文主持能力+外语主持
能力”
双语主持人必先过语言关,语言功底是双语主持人
主持好双语节目的基石。首先,主持人需分别具备对中外
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表情达意等方
面。双语主持不等同于当翻译,翻译有充裕的时间来做出
思考,比如语言的组织、用词的选择、后期的润等,都
可以慢慢地精雕细琢。然而,作为中外观众的纽带,双语
主持人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选择好准确的用词,组织出生
动的语言,且功能对等地传达给中外嘉宾和观众。这对主
持人的外语以及母语水平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其次,主持人需具备在双语种环境下同时驾驭两种
语言的能力。笔者曾有两年多时间主持天津卫视《英语新
闻》栏目,后转而用中文播报新闻至今,应该说已分别具
备了汉语主持能力和英语主持能力。但由于这两种经历是
运用单语进行有声表达,并不属于双语主持范畴。再加上
笔者少有双语主持节目的实践,对于双语主持的特点、要
求和技巧等也知之甚少,双语主持能力几乎为零。因此我
们说,即便是分别具备两种语言的主持能力,也并不一定
说明就具备了双语主持能力。
相反,我们再来看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经历。芮成
钢曾多年主持CC T V-9英语频道《财经中国》、《环球
望》等栏目,同时也兼任CC T V-2财经频道主持人。他
阳光、新锐、国际化的主持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
象,其出众的中文和英文主持能力大家有目共睹。20
TV49
2011年第5期
能力。因为前者是入门的条件,后者才是出口的标准。”
② 出的双语主持人除了要懂双语,能主持外,还有更高的 要求。
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是双语主持人最为关键的问 题。对于双语主持人来说,无论使用什么语言,首先需清 楚地意识到:一旦面对镜头,手握话筒,就决不能迷失方 向。手中的“话语权”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其实,即使是 在标榜最为自由开放的西方社会,主持人也不能“想说就 说想唱就唱”。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新闻工 作的党性原则不容改变。一切形式的主持创作都不能损 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政治敏感性也体现在对稿件的处理上,如在遇到某
些敏感消息时,主持人运用两种语言需谨慎地区别对待, 必要时在表达的技巧上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例如:“据中 国国防部日前通报,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 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今日,中国海军3艘舰艇将从海 南省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双 语主持人在用汉语主持时面向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中国观 众,此条消息是要告诉国人:为了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 域安全,保障中国通行船舶安全,中国政府决定向该地区 派遣护卫舰。一般来讲,中国观众会比较关心什么时候出 发,派遣了几艘舰艇等,所以应在这些细节的把握上有
所 强调。
而如果用外语来表达同样的内容时,由于受众体 发生变化,就要在语气、重音和基调的运用上有所微调。 虽然中国此次派舰队赴索马里海域护航,得到了多方的 认可和欢迎,但是“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还在被西方某些 国家大肆宣扬,面对中国如此的举动,如果不经过精心处
理、
播报不当的话,就很有可能再次成为西方某些媒体攻 击中国的“把柄”。此时,双语主持人应以严肃而平和的 态度传递信息,
其展现出的内在语言是:中国舰队出征是 和平参与承担国际义务的举动,体现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大 国的影响力和责任感。
目前在中国,双语主持无论是节目本身还是主持人,
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双语节目必将成
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同西方媒体竞争话语权的有力手段, 成为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精彩舞台! 月,CC T V -2财经频道开播了一档全新栏目《环球财经连 线》。该节目充分利用财经频道全球6大直播站点,根据 节目需求,随时连线世界各地。作为主持人,芮成钢时而 用中文播报各种最新消息,时而用中文或英语连线新闻 当事人、媒体记者、市场分析师、财经评论员等,对新闻进 行多角度的报道、点评、分析,俨然成为全球节目资源的 总调度。此时,其出的双语主持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发挥和展现!可见,“双语播报能力、双语即兴评述能力 有利于演播室即时处理中英文信息,迅速现场出境,主动 进行评论,占领新闻报道的言论空间,及时传播来自全
球 各个角落的不同声音。”
① 由此可见,双语主持远远不是“汉语主持能力+英语
主持能力”那么简单。该如何到两种语言切换点,怎样 能转换得更顺畅,如何把握双语的分寸等等,
这些都是在 单语主持环境下不曾遇到的问题。双语主持是主持人与 现场嘉宾和观众充分交流,彼此顺畅沟通,进而碰撞出 思想火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两种语言能力各自独立, 但又彼此交融、互相促进,产生的应是1+1>2的效应。比 如在前文提到的中秋晚会的例子中,虽然鲁健自己并没 有用双语主持,但他有多次在新闻直播中用英语采访的 经历,一定的英语基础使他有能力和搭档完美衔接配合, 避免了机械式的转换,清晰准确地把握节目的走向,推动 节目进程。所以,“汉语主持能力+外语主持能力”单纯的 “物理性”相加无法满足双语节目要求,双语主持能力应 是汉语和外语主持能力两者的“化学”反应。
三、双语主持人是否“懂双语+会主持”
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双语主持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
节目的质量高低。从人才选拔方面而言,让精通外语的主 持人来做双语节目,抑或让外语人才获得主持技能,是不 是就能成为双语主持人了呢?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 胜任双语主持的人一定具备双语能力,而具备双语能力的 人却不一定能做双语主持人。
如今能说英语和汉语的人很多,甚至精通几门外语
的人也不乏其数,但是能将两种语言说好,同时又能胜任 播音主持的人却并不多,双语主持人才缺口
巨大。目前除 了杨澜、水均益、沈晓楠等几位屈指可数的主持人之外, 能被观众认可为出的双语主持人寥寥无几。虽然许多高 校都开设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但双语主持人才依然“一 才难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面对双语主持人才 的窘境,我们再一次遭遇到了“1+1”还是“1+1+n ”的困
惑。在双语节目中,语言只是工具,付出在语言之外的功 夫绝不比掌握两门语言来得轻松。“其实,双语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重点不是双语语言能力,而是双语驾驭节目的
①赵琳著:《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8页。
②赵琳著:《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7页。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责编:刘原)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