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erritory
of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它位于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
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
远。
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34ʹ),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岛的曾母暗沙附近
(北纬3°51ʹ),南北延伸5500 公里,跨纬度约50 度。由于纬度不同,南北之间太阳入射角的大小和昼夜长短差别很大。由此导致辐射能和温度的
俄罗斯和中国的时差差异。从南到北,全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
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温带等6 个温度带。其中亚热带、暖
温带、中温带三者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0%。又因位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
显著,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夏半年雨热同季,
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特别是占全国面积
26%的亚热带地区温度高而降水丰沛,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与常绿阔叶
林,适宜种植水稻和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这与大陆西部同纬度地区在回归
高压带控制下降水稀少的荒漠景观迥然不同。在距海遥远、夏季风难以到达
的中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则为干旱地区。
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05ʹ),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
东西距离5200 公里,跨经度将近62°。时差在4 小时以上。在世界标准时
区中,中国国土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目前中国除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外,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并称其为“北
京时间”。(参见彩图插页第1、2、5 页)
中国国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
拿大,居第3 位。
中国陆地疆界长2 万多公里。同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东北有朝鲜,北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
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南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中国东部面临海洋,海岸线总长度为3.2 万多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 万多公里。环绕中国大陆边缘的海,
自北至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见中国的近
海)。中国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
大陆近海和南海之中。台湾岛东部海岸及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的海岸直接
濒临太平洋(见中国的岛屿)。
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东有韩国、日本,东南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陈尔寿)
Zhongguo de dixiashui
中国的地下水(groundwater of China)影响和控制中国地下水形
成的主要因素是地质及与其有内在关系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由于中国独特
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构造特征,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特别是
受昆仑—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影响,使中国地下水在区域分布上不仅南北
有明显的不同,在东西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地下水类型按其形成主要可分为下列4 类:
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多分布有大型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和平原,有巨厚的松散沉积,地下水蕴藏丰富,如松辽平原、黄淮海平
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以及汾渭盆地、银川盆地、南
阳盆地、河西走廊等,中国南方则多为小型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松散沉积
较薄,含水相对较差。在北方西部多为内陆盆地,降水和常年积雪融化源源
汇集于盆地边缘的巨厚砾石层中,在地下水溢出带形成绿洲,而盆地中心则
远离水源,降水又少,多为沙丘覆盖。东部为平原地区,新老河道纵横,沉
积了厚层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地下水蕴藏丰富。在上述东部平原和西部内陆
盆地之间的黄河中游地区,分布有巨厚的黄土沉积,形成中国独特的黄土高
原黄土孔隙-裂隙水。
碳酸盐岩类喀斯特(岩溶)裂隙溶洞水在南北方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北方喀斯特裂隙溶洞水主要发育在下古生代寒武、奥陶纪的石灰岩中,喀斯特
水以大泉或泉泄出。南方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粤、桂、湘、
鄂等省区,多分布在上古生代和下中生代的地层中,形成一系列的地下暗河
和规模巨大的溶洞。
南北方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与浅部微承压水)南北方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同。北方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常大于1 克/升,西北内陆盆地有时可高达
几十克/升;而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矿化度多小于1 克/升。此外在北方
不论平原地区或大型内陆盆地,由山区到平原均具有较明显的地下水水化学
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而在南方一些山间盆地中,这种分带现象极不明
多年冻土地下水除在黑龙江省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地区有少量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地下水分布外,在青藏高原出现世界中、低纬度地带少见的低纬度
高海拔多年冻土地下水。
根据各地区含水岩层空隙性质、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结构的不同,可将地下水划分为4 种类型:①松散沉积孔隙水。②喀斯特(岩溶)裂
隙溶洞水。③基岩裂隙水。④多年冻土孔隙-裂隙水。
区域地下水分布特征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分布区地下水、喀斯特(岩溶)分布区地下水、基岩山区地下水和多年冻土区地下水4 大类。
松散沉积物分布区的地下水又可分为以下4 种:
东部平原区包括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及江汉平原等地区。砂砾石松散堆积厚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为地下水的赋存、运移,创造
了有利条件。以河北平原为例,由山前到滨海一般可分为3 大水文地质单元:
①太行山东麓与燕山南麓,由第四系砂砾石组成的冲、洪积扇十分发育,
含水层厚达40~60 米,多为潜水或浅部微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普遍大于
30 立方米/时·米,最大可达200 立方米/时·米(即每小时水位下降1 米的涌水量),水质良好,多属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均小于0.5 克/升,
为极好的供水水源。②中部冲积大平原,多由古河道和近代河道冲积形成,
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单层厚度较薄,水量不大,但在深部常有3~
4 层颗粒较粗的承压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一般大于10 立方米/时·米,为区
内主要供水水源。③滨海地区,主要为冲、湖积和海相沉积的互层,由细粉
砂和亚粘土所构成,含水层多为透镜体状,水量普遍小于1 立方米/时·米,
矿化度大于3 克/升,但在深部100~200 米以下,常见有承压淡水。其
原亦均与此类似,唯江汉平原地下水普遍含铁离子较高,并有由北向南递增
趋势,最高平均含量达10.8 毫克/升。长江三角洲共有4 个承压含水层,分
上下两组,中间有一较为稳定的粘土隔水层,上部两个承压含水层为海相和
海陆交互相沉积,下部两个含水层均为陆相沉积,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西北内陆盆地及山前倾斜平原区西北地区的几个大型内陆盆地,周边山区降水及常年积雪融水,通过潜流和渗流补给盆地。盆地周边广布有山前倾
斜平原,其顶部一般为沉积巨厚的戈壁砾石层,地下水位埋深均在50
米以
下,河流出山后即潜入地下,至冲、洪积扇前缘溢出地表,形成绿洲。一般
盆地南缘松散沉积物较北缘发育,如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山麓前,沉积有厚达
300~500 米的第四系砂砾石层,含水丰富,钻孔单位涌水量达30 立方米/
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 克/升,地下水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与垂直
分带特点。从戈壁带到绿洲带,地下水由埋藏很深的潜水过渡为多层结构的
承压水,然后再到盆地中心的沙漠带。水量逐渐由大到小,水质由淡到咸,
沙漠带淡水仅见于河流两侧。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北麓形成巨厚的山前松散沉
积,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使走廊平原被分割成南北向展布的两排小盆地,
其总的特点是南部各盆地砂砾卵石的堆积较北部盆地宽广,厚度大,颗粒粗,
地下水的质与量均好。
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有的地方虽然严重缺水,但近年来调查证实以下地
区仍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源:①河谷平原冲积层潜水。如泾河,祖厉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