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 2021.2上
新闻文化论坛24
美食类纪录片《小吃中国》的
传播特点和传播价值
张月红
摘要:《小吃中国》第一季主要讲述扬州的小吃文化,尝试以碎片化方式通过地方小吃来展现中国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的传播特点,即碎片化传播、平民性传播、纪实性传播、文化性传播、立体性传播。论述了短视频系列传播的传播价值创新路径。
关键词:美食类;纪录片;《小吃中国》;传播特点;传播价值
《小吃中国》纪录片缘起互联网新媒体,由美食新媒体迷迭香团队推出,简短精致,重点突出,颇具特,虽然每集主角都为扬州小吃,但各有千秋。其创新之处在于用短视频纪录片的方式传播美食文化,
传承美食文化背后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这一传播方式创造性发展了美食类纪录片,同时也对美食领域纪录片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一、《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传播的传播特点
(一)碎片化传播特点
互联网新媒体是新媒体的行业细分,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新媒体传播,网络电视、播客、视频等均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1]。
《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时长较短,内容形式多数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一个小吃短视频的播放时间通常控制在6分钟到8分钟左右。具体说来,《扬州阳春面》短视频的时长为6分18秒;《草炉烧饼》短视频的时长为6分47秒;《扬州炒饭》短视频的时长为6分36秒;《扬州干丝》短视频的时长为6分46秒;《扬州包子》短视频的时长为7分44秒,非常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也非常符合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2]。
(二)平民化传播特点
《小吃中国》是一种小切口的选题方式,选取的小吃非常具有代表性,以扬州阳春面为例,阳春面就是素面,任何配菜都不加,只有面条,但家喻户晓,老百姓最爱吃,人人都吃得起,经
济实惠,选择阳春面作为小吃素材,就是平民化视角的体现[3]。再如,以扬州炒饭为例,扬州炒饭最为家常,承载着寻常百姓人家对家的回忆,《小吃中国》中《扬州炒饭》这个短视频中,讲述了一个女儿对妈妈和家眷恋的故事,爱的能量在一碗扬州炒饭中传递,扬州炒饭作为“爱”的具象表达形式[4],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扬州炒饭不仅仅是一碗炒饭,更是一种传统,一种传承。
(三)纪实性传播特点
美食文化折射历史变迁,《小吃中国》在传播场景的选择上,以百年历史的美食场景为背景,通过深入挖掘、介绍扬州传统小吃,传承中国味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历史文化和小吃文化交融发展在短视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中的《小吃扬州》作为第一集,展现出来的扬州历史人文景观较多,让受众置身于扬州的历史文化建筑之中,漫游扬州美食之境,有很强的代入感。《扬州包子》在拍摄时,选景选用了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讲述大运河在扬州的历史地位,将扬州包子这一小吃,上升到文化层面、经济层面,古往今来,商人在茶馆吃包子、谈生意,这里的包子不仅仅是小吃,更多的是商人议事时早茶必备点心。扬州因河而兴、因盐而富,包子文化的发达,见证了扬州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四)文化性传播特点
用小吃传承人的现场自白,而不用解说词,也是《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的特点之一。《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的每一集
作者简介:张月红,女,汉族,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人,甘肃省永靖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本科,电视编辑。
广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论坛25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中国名小吃
都是由小吃传承人讲述小吃的发展史,美食评论家穿插适当的点评,更生动更具专业性,最后打出字幕,做出总结,阐明扬州小吃的精益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短视频没有任何一句旁白,不用赞赏与描绘来展现小吃文化,而是借助小吃传承人说出扬州小吃之美,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也更容易拉近小吃与受众的距离。《扬州阳春面》的制作中,陈洛平作为淮扬菜烹饪大师,更是从阳春面的做法方面阐述其要义,将南北方面条进行对比,北方做的面条叫“煮面条”,扬州阳春面作为南方面条代表,叫“下面条”,加热时间不同,面条的风味自然也不同,一煮一下,相差百里,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不仅如此,《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中,不乏小吃文化、美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梅花包子,争传于陌上楼头。”说的就是小吃文化;“裙褶包子、荸荠鼓子、鲫鱼嘴子”说的就是美食文化;扬州的年蒸现象,就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这些文化韵味在小吃传承人的现场自白中娓娓道来,传播美食的同时,弘扬了文化魅力。(五)立体性传播特点
《小吃中国》第一个系列《小吃扬州》自诞生之初,就在秒拍、腾讯视频等互联网平台播放。从选择上看,《小吃中国》充分利用了新媒体传播优势,力求打造融合新媒体的立体传播格局。在实践运用中,充分利用微博、、客户端等方式,以海量、立体、持续的碎片化传播,配合秒拍、腾讯视频等互联网平台播放,营造新媒体立体传播格局,实际播放效果也较好,全网同步推出斩获超过1亿次的点击量。
二、短视频系列传播的传播价值创新路径
(一)立足优质内容,以理性传播为主
短视频系列传播的理性在《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中有显著表现,该视频系列更倾向于知识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爱的味道”“百事孝为先”“传承非遗文化”等内容的传播,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在美食传播领域独树一帜,立足传播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生活,避免低俗,还为受众带来了诸多精神享受和愉悦。这也是《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的成功之处,值得同行及其他短视频爱好者的借鉴和参考。
(二)升华美食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
《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的内容,虽以扬州小吃美食为主要内容,但在价值观的引领方面,符合主流
价值观走向,内容更加垂直化并且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扬州炒饭》中对家常味道的解读,指出炒饭的配菜并不重要,谁炒的饭,炒饭里有没有爱,有没有妈妈的味道才更重要,非常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其人文情怀意义凸显。而《扬州包子》的制作中,更是升华了做包子的情
感,学技术要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包子。在表达形式上,用多种方式,阐释了这一道理,擀饺皮比赛第一名、“包子”的33个褶、不是你的师父也要尊重等,丰富了短视频中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掌握做包子的全面的基本功,不仅需要技艺的熟能生巧,还需要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三)弘扬匠人精神,重塑点心人灵魂
《小吃中国》的成功,在于专注美食领域的深耕细作。对扬州美食的深挖,不仅注重美食文化本身的内涵,更加入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如扬州干丝作为淮扬菜的标签,对刀工要求极高,需要有匠人精神才能做好,虽然现在片干丝机械化了,但是传统烹饪技艺及刀工的重要性,短视频中用了较大篇幅进行讲述,尤以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传人王立喜说的一番话,讲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妙义——“做菜,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你才能做出好菜”。而《扬州包子》中的片头以“百事孝为先”立意,讲述做包子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有好的心态,孝顺孝顺,你孝了它就顺了,工作就更顺了。末尾更是从做点心的正确价值观出发,徐永珍作为中国烹饪大师和非物质文化传人,谈做包子的初心:修为和文化是点心人传承的灵魂。由此可见,对小吃文化的深挖,对小吃传承人的尊敬,正是《小吃中国》专注美食领域深耕细作的表现。
三、结语
总之,《小吃中国》短视频系列纪录片颇具传播价值,短视频中展示的扬州美食风貌,从扬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出发,在传播美食文化的同时,更是将小吃扬州中小吃的出现、形成、演变进行了适度还原,彰显了扬州小吃的立体感、美食文化的生动感、生活气息的浓厚感,别具特。同时,用平民化视角讲述了扬州美食,老百姓作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在《小吃中国》中也颇能感受扬州美食民俗、民风。美食类短视频的传播价值创新,虽任重道远,但《小吃中国》无疑为短视频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1]
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 (10):105-107. [2]
夏爽.影响美食类短视频播放量的因素探索[J].现代市场营销,2019,09(04):50-56. [3]
陈晗航.美食题材纪录片传播认知以及传播作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 (13):82.[4]
李媛.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地域意象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9 (23):143-14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