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和方法
第一篇总论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社会责任,而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性质:
①自然属性
  a: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b: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c:管理也是生产力。
②社会属性
  a:管理从来就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
  b:企业的管理属性已经多元化了。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顺”道 重人 人和 守信 对策 利器 求实 节俭 法治
7.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要点:
  英国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英国 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
8.科学管理理论思想:
美国 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法国 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六职能:技术,经营,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9.“行为科学”学派:埃尔顿•梅奥  人关系论
霍桑实验:是要出生产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途径。
主要观点: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主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x,y理论
10.“管理科学”理论的特点:
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的好坏作为评级标准;
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管理;强调使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11.“决策理论”学派  美国  赫伯特•西蒙
    主要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出资者;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企业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②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出资者按期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等;同时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④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
⑤企业实行全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
13.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客观性 普适性 稳定性 系统性
14.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本质就是“过程的复合体”。
15.系统的特征:集合性 层次性 相关性
16.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17.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角度考虑。
18.效益的追求:
①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19.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①选拔高素质员工。
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细则。
③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④设立工作目标。
⑤对业绩进行全面评价。
⑥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20.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③社区福利投资
④社会慈善事业
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21.管理哲学的构成: 管理辩证法 管理认识论 管理文化
管理的科学价值观
22.管理方法的分类:法律方法 行政方法 经济方法 教育方法 技术方法
23.管理的法律方法:
  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
  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统一的管理。
  特点:严肃性 规范性 强制性
24.管理的行政方法:
内容: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实质: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位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特点:权威性 强制性 垂直性 具体性 无偿性
25:管理的经济方法:
手段: 价格 税收 信贷 利润 工资 奖金与
特点:利益性 关联性 灵活性 平等性
应用: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应用和不断完善;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
26.管理的教育方法:
目的: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特点:强制性 示范性 体性 个体性 自主性
方式:专业式教育 情景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 互动式教育
27.管理的技术方法:
内容:是指组织中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
项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
特点:客观性 规律性 精确性 动态性
第二篇决策
1.决策的特点:目的性 可行性 选择性 满意性 过程性 动态性
2.决策的过程:
①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②识别目标
③拟定备选方案
④评估备选方案
⑤做出决定
3.决策方法:
①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菲尔技术
②有关决策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③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确定性决策方法;风险性决策方法;非确定性决策方法。
4.计划编制过程:
①确定目标;
②认清现在;
③研究过去;
④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⑤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⑥制订主要计划;
⑦制订派生计划;
⑧制订预算,用预算是计划数字化。
5.目标的层次性: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6.滚动计划法:近细远粗。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7.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第三篇组织
1.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的原则;全责对等的原则;命令统一的原则。
2.部门化:部门组织结构图;产品部门化组织图区域部门化图
3.人员配备的原则:
①因事择人的原则;
②因材器使的原则;
③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4.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①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②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③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依据
④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
5.彼得原理: 英国 劳伦斯•J•彼得
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逮的层次。
6.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积极作用:
①可以满足职工需要
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③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重视的
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
消极:
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与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发展
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7.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①明确职权关系
②授予必要的职权能力
③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8.组织变革的类型:
①战略性变革
②结构性变革
③流程主导性变革
④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9.组织变革的目标:
①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②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③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10.组织变革的内容:
①对人员的变革。②对技术和任务的变革。③对结构的变革
11.组织变革的过程:
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再解冻阶段。
12.组织文化结构:
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制度系统;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
13.组织文化的内容: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
14.组织文化的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第四篇领导
1.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2.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的受到领导者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
3.做自己时间的主人: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学会合理地使用时间;提高开会效率。
4.激励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能起激励作用。
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分级: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期望理论:
V•弗鲁姆—期望理论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5.有效的沟通障碍:
个人因素  人际因素  结构因素  技术因素
6.如何克服沟通障碍:
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要学会倾听;
②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③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④职工代表大会;
⑤工作组;
⑥加强平行沟通;
⑦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第五篇控制
1.控制的要求:适时控制  适度控制  客观控制  弹性控制
2.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确立标准  衡量工作成效  纠正偏差
3.危机的控制管理:
①首先是危机的辨识,
②其次是危机的消解,
③再次是企业与外部公众和内部员工的信息沟通。最后是要努力从危机中学习。
4.预算的内容:收入预算  支出预算  现金预算  资金支出预算  资产负债预算
5.非预算控制:比率分析  审计控制  损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