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1.试对下列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析: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行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不能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手段。
(2)宏观经济调控就是政府对企业进行调控。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为了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4)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缓冲器”、“安全网”。
答:(1)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a.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各种经济杠杆和制定经济计划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
b.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调整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c.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以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
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调控模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主要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计划经济手段调节
经济运行。
③但是,并不意味着应彻底放弃直接调控手段。在面对市场失灵、环境保护等问题时,应灵活应用行政手段强制实施有利于市场良好发展的政策,以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由于宏观调控手段各具特,因此政府应该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不同调控手段加以选择实施。
(2)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①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②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就是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解决市场失灵情况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达到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
③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企业只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代表市场本身。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企业,还包括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
(3)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①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现阶段应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遵循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结合等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各项建设任务很重,由此决定了基本社会保障的标准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水平。
(4)题中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①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缓冲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②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③社会保障有利于化解个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有利于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社会保障有利于调节积累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试述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依据,并结合实际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经验。
答:(1)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依据: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其客观必然性如下:
①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和保证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利进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等经济总量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②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内在要求
市场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只有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机制的功能性缺陷,解决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③宏观调控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二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经验: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a.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各种经济杠杆和制定经济计划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b.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调整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核心是按照确定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保护公有财产和个人财产,维护各种
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及其各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c.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以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
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调控模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主要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计划经济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面对“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政府应如何遵循“相机抉择”的原则,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遵循“相机抉择”、“松紧搭配”的原则协调使用,以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2)面对“经济过热”时,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财政收入,缩减财政支出,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此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消除需求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
(3)面对“经济萧条”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此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提升经济。
4.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94年开始,我国在40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职工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筹资制度;建立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解决了部分困难单位职工看病“报销难”的问题;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请回答: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如何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与市场效率原则的结合?
答:(1)社会公平原则与市场效率原则相结合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必然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必然具有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属性。
(2)从公平来说,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养老、医疗、救济等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应该通过社会统筹制度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筹资制度,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解决了部分困难单位职工看病“报销难”的问题。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
(3)从效率来看,除了实行个人缴费的个人账户制度外,还鼓励自我保障或家庭保障,以降低个人生活风险。这种既体现公平,又追求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适应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符合市场效率原则。
5.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大多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