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500字
2023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500字1
  的十一,中国人民迎来了中秋与国庆两大佳节。家国同庆之际,各类佳片接连上映,大大满足了人们节日里的观影需求。其中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成为了国庆档电影中的另类黑马。短短时间内,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远超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同期电影《夺冠》《姜子牙》《急先锋》等片。在网络和线下各大平台上,观众们对于《我和我的家乡》产生了空前的讨论热潮,电影带来的笑中含泪的体验让无数观众回味无穷。
  一、主旋律与喜剧:承接地气的叙事手段
  在我们过往的印象中,主旋律电影的影片风格贯以宏大厚重、沉郁深刻著称。但在这次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众导演在五部电影短片里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喜剧叙事手法,以动机各异的善意谎言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再由这些误会来引发一连串的笑点,致力于表现人间的真情与美好。这些笑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观众们的观影期待,尤其是葛优、范伟、王宝强、黄渤、沈腾等喜剧明星的加盟更是强化了影片自身的喜剧效果,使观众与电影
之间产生更好的代入感与共情性。同时,喜剧元素的融入也使得主旋律电影传统的结局基调得到了转变。尹鸿教授谈及现代商业化主流电影时曾经说过:要改变过往主旋律电影中‘好人难有好报’的命运悲剧性,从拯救的角度表现出正面积极的力量。在《北京好人》中的二舅最终拿到了医保卡;《天上掉下个UFO》的结尾,黄大宝见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最后一课》中的老范见到了自己记忆深处的愿望成为现实;《回乡之路》中的乔树林终于和大师谈成了合作;《神笔马良》中秋霞理解了马良的良苦用心。这种结局基调上的转变不仅大大改善了观众的观影感受,更提升了整个观众体对于生活的积极感知。
  二、主旋律与喜剧:薄弱单调的喜剧技巧
  《我和我的家乡》中主旋律与喜剧结合的创作手法一方面突破了过往主旋律电影对电影叙事手法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喜剧技巧运用的单一化使得电影观赏性不足,同时过浓的喜剧元素融入也使得思想主题显的浅显单一化。在戏剧电影里,误会与欺骗是创作中的常见元素,这在五部短片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如:张北京为了给二舅治病,策划了一场医保案;小范为了给重病失忆的父亲治病,与村名共同制造了一出假象;第一书记马亮为了隐瞒妻子自己放弃留学的真相,虚构了一幕幕俄罗斯的景观;乔树林装成有钱人希
望赢得和大师的商务合作。但这种技巧上的重复使用,难免会使观众的审美产生疲劳感,缺乏新奇性,更不利于主旋律价值观的传达。在喜剧元素的运用上,导演在短片《最后一课》整体悲中带泪的一个基调上,却插入了大量的市民喜剧元素。短短数分钟的上课过程里,频繁出现刻意安排的笑点,使短片本身情感起伏转换缺乏一个合理的时间过渡,喜悲之间的强烈变化,让观众难以迅速从上一个情景脱离,再迅速融入进下一个情境之中,这种观影过程中的割裂感,直接影响到整部短片戏剧张力的表现。
  对于电影视角的把握上,五部短片都选择了以一种归乡者的视角来记录家乡,如:《北京好人》中张北京回乡报销医保;《天上掉下个UFO》中电视台来乡查案;《最后一课》中老范回乡寻过去的记忆,《回乡之路》中带货明星回乡参加校友会,《神笔马良》中马良回乡做村干部建设农新村。五部几乎一致的视角选择难免有点太落窠臼之嫌,视角从城市到乡村,难免有一种自上而下反差感,难以真正全方位地表现出家乡的变化,更不能让这些真正在家乡观众们获得真实的共情感。
  三、主旋律与喜剧:开放创新的类型融合
  主旋律电影是我国特有的电影类型,其内容以展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革命历史或是
弘扬国家主流价值观、讴歌美好人性为主。其创作目的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更要承担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义务。喜剧电影则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其主要的创作的手段是通过技巧展现生活的可笑现象,并作夸张化的处理,赞扬美好进步的事物,讽刺落后腐朽的现象。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导演对两者创造性的结合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的新模式。整部电影不仅让观众们可以看到小人物幽默、风趣的生活方式,更让大家看到了这些小人物背后所体现出的一种无私奉献、勤劳奋进的精神品质。笑中带泪,悲中带喜,这正是《我和我的家乡》带给我们的最真实感受,也正是这种有血有肉的电影情节才让观众们能在现场留下感动的热泪,在市场上取得不可以思议的票房奇迹。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是主旋律电影在美学和商业化层面上的开拓性发展,这对于未来喜剧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指示作用。但我们在看到这种融合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种电影类型自身所存在的差异性及原生缺陷。如何创作剧本以及如何在电影中运用视听语言来弥补现有的不足将成为新一代电影人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500字2
  国庆最后一天假期值班,下班后直奔电影院,哭着笑着看完《我和我的家乡》告别了长假。
  镜头里的家乡如画般,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悄无声息的变得越来越美,也越来越现代化,就如范老师回乡脑海里在过去和现代化的猛烈撞击中恍惚,对于我们来说记忆深处仍然留存的仍是小时候的美好和记忆。
  5段故事不同的角度,表舅的实诚与人性的善良,农民发明家振兴家乡发展,乡村老师的大爱、沙地苹果英雄、画家的瞒妻扶贫,每一段都那么扣人心弦,无数的百姓声音及画面与电影融合,真实、动人、又有趣。
  北京好人
  就如去年的姊妹篇《我和我的祖国》一样,在北京,葛优出演了一个帮表舅准备用自己医保卡看病的故事,为了顶用自己的医保,闹剧百出,死不要脸的葛大爷演绎的淋漓尽致,表舅的实诚、本分与葛优的释放天性形成了对比,骗保不成贴补了自己买车的钱治病,散发着人性的善良,我被表舅塞给葛优的大白兔给温暖到。
  前阵子还跟同事聊起了医保改革的事情,让真正看病的人享受医保,其实在农村早也就普及了农村合疗,看病报销比例相当高,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看得起病。但如果真正患了大病,其实无论是对于农村还是城里人都面临着一样的困境,不仅仅是病要命,钱也要命。所以身体永远都是第一位。
  天上掉个UFO
  发生在贵州的故事,身处山区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发展,天上掉个UFO给村庄的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和发展,尽管这是一场阴谋,是人为策划的,黄渤扮演的农民发明家将发明创造彰显的淋漓尽致,融入了直播让电影还原现实,笑料不断加上明星加持让这部分贡献了很多笑声。
  科学调研组的求真让这场阴谋光明正大的转型为科技小镇,实现了繁荣发展,不管以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想为家乡做点事情的初心值得点赞。
  最后一课
  远在大洋彼岸的范教授突然间得了帕金森综合症,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但永远记着
自己年轻时期教过的孩子们,曾经的学生们竭尽全力还原了90年代破败的教室,只为帮助老师唤醒记忆深处的样子。
  落后的地区、漏雨的教室、极差的环境,范老师本来教一年便可离开,但是为了这些孩子们的未来选择留下来,一留便数十年,直到有一天学校之间合并,所以有了最后一课,那个年代,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是一方面,保护孩子们的梦想,给予孩子们希望便如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无限生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牵挂和大爱,记忆都模糊的时候,还惦记着谁的鞋子该粘胶了,哪位同学该怎么样了,这些都是范老师记在本子上的,这是把爱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成为了永远的牵挂。
  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隐藏在庄稼间的教室与现实霓虹灯的相互交织,范老师在过去的回忆和现代化的碰撞中眩晕,当学生画中的想象的教室最终变成了实际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范老师认出了自己的学生。
  小时候的教育资源的落后我感同身受,在我一年级的时候,我跟随当老师的表去隔壁村
庄读书,一个教室里容纳着幼儿园、一年级及二年级的学生,表教完这个年纪教另外一个年纪,现在的教育资源及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仍存在,昨天就看到了对乡镇基层及偏远山区的老师补贴政策的消息,各省的补贴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高额的,多么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回乡之路
  一场学校的庆典让闫妮回乡,从机场看到贾玲的画面就让人爆笑,飞机上被撵回经济舱、大巴车上被催债、请人吃饭囊中羞涩的窘迫愈发觉得邓超扮演的角是个十足的骗子。然而庆典大会上被小学生膜拜的对象就是他,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他就是沙土地上带领老百姓种苹果寻求出路,不惜重金的英雄,为了家乡的发展捐款无数,尽管这次创业失败但是英雄的光芒闪耀。
  闫妮回到陕北感到了一股回家的亲切,当她伫立在老师的坟头前久久闪现漫天黄沙的画面和老师的期待好好读书走出去学本事好好建设家乡。那时候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尽管现在不是唯一,但是好好读书依然是让自己有更多选择和认知提升,拓展圈层最好的方式。
  如果反问自己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有点扎心。
  神笔马克
  沈腾和马丽的这对银幕CP,在还没有进入故事情节中的时候我已充满期待。沈腾扮演的马克是个妻管严的画家,面对扶贫的任务妻子马丽坚决反对,一心只为丈夫出国深造扬眉吐气。面对这样的状况一边实实在在的助力脱贫,一边用心瞒着妻子在进修,我看到了马克接地气式的扶贫和真正将热爱的艺术融入在农村的发展中;看到了老百姓为了一起糊弄妻子的完美配合的理解和贴心;看到了对妻子的爱,看到了马克舍小我为大我的格局,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未必是牺牲而是换种方式来成全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与当下扶贫结合的恰到好处。
>闫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