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允贵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1985年,美日等国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引发日元急剧升值,并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结构的较快调整。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经济增长戛然而止,并出现长达十年左右的停滞,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改革,日元汇率剧烈调整的国内外背景、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日元升值对泡沫经济生成的促进机制等,都值得中国在推进改革中深思与借鉴。
一、“广场协议”诞生与日元升值历程
1.“广场协议”,诞生的背景 钢板价格今日报价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维持高利率,通过逐利性的外资流入既解决赤字国债的购买者问题,又得以维护国际收支失衡。然而,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强势,使得本已脆弱的美国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1982年和1983年,美国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1984年贸易逆差已高达1090亿美
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50%。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韩孝珠 整容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不是空穴来风,日元确已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80年代上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1985年日本GDP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32%,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广场协议”前,日本银行己频繁入市,阻止日元升值。因此,“广场协议”只是从国际协调角度制约了日本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迫使日元真正地实现自由浮动。
2.“广场协议”内容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
3.“广场协议”后日元急速升值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
值28%。
二、“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与结构变化
1.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停滞,反而经历了将近7年的高速增长和繁荣
日元升值并没有打击日本经济,反而在信心膨胀、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段相对较长的经济繁荣期。1980—1984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3%(以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而1985—1991年达到4.6%,1988年甚至出现了久违的6.5%的高增长。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应对升值带来的影响,日本政府大幅度、持续放松银根,实行超低利率政策;二是80年代中后期全球IT产业高速增长,当时日本IT技术基本适应了这次产业发展要求,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三是80年代中后期世界石油价格下跌,严重依赖国外石油供应的日本企业,生产成本得以降低,部分抵消了日元升值对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
2.通货膨胀率经历了较低、温和直至加剧的过程
日元的持续升值并没有给日本经济带来通货紧缩的难题。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看,以2000年CPI为100,1985—1988年的四年间,该指数分别为86.1、86.7、86.7和87.3。但1989—1991年,即泡沫经济破裂的前三年,日本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CPI分别为89.3、92.1和95.1。值得指出的是,日元升值的最初几年,日本经济适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低,低油价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舒缓了通货膨胀压力。同样以2000年油价为100,1985年为127.4,此后一路走低,1986—1988年分别为112.6、103.0和97.3。
3.出口下降,进口也下降,经济对外依存度下降
“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大幅度升值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1985年日本出口总额为419557亿日元,1986年下降到352898亿日元,1987年进一步下降到333153亿日元,这种下滑势头直到1988年才有所扭转。与理论的预测相反,日元升值后日本的进口不升反跌,1985年日本进口总额为310851亿日元,1986年下降到215509亿日元,1987年略增至217369亿日元,直到1990年才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由于进口下降比出口下降更快,在日元强劲升值的最初两年,日本的贸易顺差有增无减。1985年为108706亿日元,1986年和1987年分别为137389亿日元和115784亿日元。1988年后在内需的刺激下进口有了显著扩大,日本贸易顺差连续三年走低,1990年降至76018亿日元。由于进出口都有所下降及非制造业的强势增长,“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开始降低,1985—1990年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由4.3%左右下滑至1,3%左右。
进口额之所以不升反跌,原因在于石油价格下跌,在进口总额中占很大比重的石油进口额随之减少。同时,由于日元升值打击了对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出口,导致进口随着出口一同萎缩。
4.进出口价格都趋降,但进口价格下降更快,贸易条件趋于改善
日元急速升值后,日本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都趋于下降,但进口价格下降的速度更快,导致日本贸易条件较“广场协议”前有了明显改善。出口产品竞争力的着力点逐渐从价格转向质量、品牌、技术、营销网络等非价格因素上来。
5.进出口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升值导致食品、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规模出现萎缩。例如,1985年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为14960亿日元,1990年下降到10420亿日元。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有了显著增长。1985—1990年,化学品出口从18430亿日元增长到22950亿日元,机械和电子设备从141420亿日元增长到187030亿日元。汽车出口有所下降,从117320亿日元降至103670亿日元,但日本汽车厂商的海外投资和生产国际化更为显著。
表 “广场协议”前后日本进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变化
价格指数1995年=100
年份 | 出口价格指数 | 进口价格指数 | 要女生下面湿的最快的说说贸易条件 |
1975 | 143.1 | 142.1 | 1.007 |
1980 | 152.2 | 219.2 | 0.694 |
1985 | 149.2 | 208.8 | 0.715 |
1986 | 126.7 | 134.0 | 0.946 | 闯红灯扣几分
1987 | 120.3 | 123.1 | 0.977 |
1988 | 117.5 | 117.4 | 1.001 |
1989 | 122.7 | 126.2 | 0.972 |
1990 | 什么是公司债 125.3 | 137.2 | 0.913 |
1991 | 118.6 | 125.9 | 0.942 |
1992 | 114.3 | 118.2 | 0.967 |
1993 | 105.2 | 106.0 | 0.992 |
1994 | 102.2 | 100.1 | 1.021 |
1995 | 100 | 100 | 1.0王源怎么了 |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年鉴2003年》计算。
“广场协议”后,日本的进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消费品进口增长最快,1990年消费品进口额比1985年增长了3.3倍。同期,资本品中的设备进口也有较快增长。但是,工业用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却大幅下降,从1985年的217490亿日元降至1990年的183870亿日元。这表明日元升值后日本的工业日趋转向高加工度制造业,对原材料的投入需求减少。
6.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广场协议”后,面对日元持续升值的压力,日本国内产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三点变化:一是由于贸易条件改善,非制造业的单位工资和投资收益随同制造业一起出现了提高,刺激了金融、房地产、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经济由出口主导型逐步转向内需主导型。1985—1994年非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1995年后随着泡沫经济后遗症的越来越严重,制造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略有回升。二是制造业内部越来越强调质量、技术、创新等非价格竞争力因素的作用,企业的努力方向转向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三是制造业内部分化严重,第一类是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等产业,这
些产业在“广场协议”后发展强劲,但泡沫经济破裂后增长平稳;第二类是纺织、钢铁等产业受日元升值打压严重,“广场协议”后持续萎缩或在萎缩中波动下滑;第三类是化学、造纸、石油制品等产业,“广场协议”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没有大起大伏;第四类则是电子设备等产业,无论日元怎样升值,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领头羊。
三、日元升值与经济泡沫的生成及破裂
“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升值,使得日本经济沉浸在繁荣和欢笑之中,来自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很快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形成价格泡沫,并把整个日本经济拖入越来越大的泡沫之中。直到90年代初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泡沫才不攻自破,日本经济进入了停滞的十年。
1.日元升值与泡沫经济的生成
(1)“卢浮宫协议”下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资产价格的盲目膨胀。“广场协议”后,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击经济成长和造成通货紧缩,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官方贴现率
不断调低,仅1986年就下调4次,由1985年底的5%下调至1986年11月的3%。然而,这样的低利率政策仍无法满足美国等国对日本参与国际汇率协调的政策要求。出于制止美元大幅贬值的考虑,1987年2月,在美国财长的倡导下,西方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达成“卢浮宫协议”,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币值。会后,日本独自降息,将利率下调到2.5%的超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而在此期间美国连续三次上调利率,美日之间的长期利率差一直保持在3%以上。超低利率政策以及为防止日元过快升值而投入的干预性货币投放,导致f‘广场协议”后的几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面对过多的流动性,银行和企业都苦于难以到有高比例回报的投资项目,转而纷纷把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越吹越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