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伏时间是几月几日(8月20日)
2023年出伏时间是几月几日
8月20日出伏。
初伏
7月11日至7月20日,为期10天
中伏
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末伏
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期10天
出伏什么意思
“出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发生在每年7月23或24日,标志着夏季的最后十天,也标志着炎热的天气逐渐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而伏日则是天文学上表示夏季中的“三伏天”的中伏,也就是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时候。
由于出伏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所以人们要继续保持防暑降温的措施,如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运动,经常饮用清凉饮品,避免暴饮暴食等。
同时,在天气逐渐凉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郊游、野餐、登山等,也可以逐渐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享受秋高气爽的天气。
此外,出伏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有玩农具、吃凉粉、赛龟等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
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入伏到出伏一共多少天
2023年入伏到出伏一共40天。
初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通常三伏“普通版”持续30天,“加长版”则要多10天,2023年偏偏抽中“加长版”。从7月11日开始入伏,到8月19日出伏,将持续整整40天。
二十大结束时间 这已经是自20XX年以来连续第9年的“加长版”三伏。21世纪这100年,每年入伏开始的日期分布在7月11日至20日期间,这就意味着2023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怎么算
入伏从从夏至节气算起;出伏时间:立秋首庚为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末伏固定为10天。
中伏天数不固定,有可能是10天,一般为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入伏从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四十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一般的情况下入伏是在夏至节气之后,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三伏天养生知识
1、三伏天养生知识之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热浪的袭击下,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烈日当顶时不宜出门,外出应带上遮阳伞、帽,勿做剧烈的运动。
中午要保证午睡。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应速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2、三伏天养生知识之初伏——防湿邪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雨水增多,水气上腾,湿气极盛。湿性重浊、粘滞,易与热结,湿热交蒸,湿遏热伏,使得汗液难以蒸发、排泄。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腹泻。
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亦可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3、三伏天养生知识之初伏——防秋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除仍需加强防暑降温之外,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要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