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中的分析数据教学
摘要:分析数据教学应该分析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数据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评价分析数据教学的效果?
科学探究是⼩学科学课堂中最常出现的教学活动。2010年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中提出,科学探究并不是⼀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是⼀个能动的,多层次的,多样性的,循环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五个重要的要素。从科学探究五个重要的要素可以看出,分析数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它既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真实反映和再现,也是得出实验结论或发现科学规律的依据,因此,在⼩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分析数据教学就显得⾮常重要。
分析数据教学应该分析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数据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评价分析数据教学的效果?这些将是我接下来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数据应该来源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真实的记录
数据分析应该分析来源于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是学⽣通过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形式获得的,⽽不应该去分析那些来源于共享的,或⼈为设定的数据。获取真实的实验数据,应该注意以下⼏个⽅⾯。
(⼀)操作⽬的明确
只有学⽣明确了操作⽬的,才能做到⼼中有数,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获取真正需要的数据。
(⼆)操作的正确性
操作的正确性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前提,只有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探究过程才能贴近科学真相,呈现科学事实。因此,在学⽣进⾏操作之前,⼀定要明确怎么做。这也要求教师在学⽣操作之前给出《操作指南》,引导学⽣正确操作。
(三) [endif]清晰整洁的记录
清晰整洁的数据记录,有利于分析数据教学的顺利进⾏。
⼆、分析数据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学⽣主体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学⽣⽤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然界所⽤的⽅法⽽进⾏的活动。学⽣在分析数据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所有数据的获得,数据的提炼都应该服务于学⽣。
(⼆)数据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再现,也是潜在科学规律的外在反映。坚持数据的真实性原则,有助于学⽣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潜在的科学规律,得出结论。
(三)数据的正确性原则怎么做数据分析
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认知⽔平和操作能⼒的区别,或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影响,难免会出现错误数据的记录。发现错误数据,修订错误数据,是保证数据正确性的重要⼿段,也是分析数据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是学⽣在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过程中记录的⼀组数据(图⼀),当数据呈现在全班同学的眼前时,学⽣⼀眼就发现红⾊圆圈的数据是⼀个错误的数据,⽽且这个数据,它应该是⽐36⼤,⽐41⼩。
(四)从分散到整体的原则
从单⼀组到多个组,从分散到整体,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规律。数据分析从分散到整体,既可以将数据分析过程简单化,⼜可以增加分析过程的层次感,条理性。如下⼀组数据(图⼀),如果⼀个整体呈现出来,学⽣会⽆从下⼿,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分析。我们有⽬的的从图⼆开始分析,2分钟逐层递进,学⽣在对⽐中就容易发现规律。
三、如何评价分析数据教学的效果
从分析数据在科学探究五个重要要素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它既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得出结论,有效的进⾏表达交流的前提。⼀个有效的分析数据教学课堂,应该体现出两⼤内容:
(⼀)科学探究过程的真实再现
分析数据不是就数据⽽分析,它应该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真实再现。学⽣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应该简单的交代本组成员经过怎样的操作,才得出这样的⼀组数据,这样就将探究过程真实的再现出来,让其他的同学对该组同学所呈现出来的数据有个预判,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得到正确的数据。
(⼆)得出结论
分析数据教学最直接的⽬的就是得出结论,或发现科学规律。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发现相应的科学规律,是评价分析数据教学课堂效果的关键,也是分析数据教学的终极⽬标。
科学数据是学⽣通过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形式获得的,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真实再现。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只有充分的进⾏科学数据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发现真实的科学规律。
作者: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