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的故乡》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了解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方面用到水?
﹝导入新课﹞
首先用水滴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再用图1说明淡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用图2说明水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并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问题:
1.除图片中展示的用水方式外,举例说出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方面用到水。
2.我们用的水主要取自哪里?这些水又来自哪里?
﹝讲授新课﹞
一、淡水海中来
1.生命之水
依次展示图3中的图片和资料,引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分析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引导海面蒸发占全球蒸发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用示意图表示。
(2)每年海洋向陆地多少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材料,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实现由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的转变;学会用示意图直观表示抽象的数据。
2.海陆间水循环
运用图4中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海水是怎样变成淡水的呢?
通过动画演示化繁为简,运用4个层层深入的思维冲浪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与探索。
观看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完成下题:说出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将抽象的过程描述形象化,化繁为简;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为完成思维冲浪1(如图4)奠定基础。
思维冲浪2:修改古诗词
出示诗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结合图示,小组合作讨论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此诗句说法对吗? 如果不对可以怎么改?
可修改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敢于质疑,并且据图得出结论,这样既增加了兴趣,又进行了学科融合,使得学生理解更深刻。
思维冲浪3: 读“中国2000年的年降水量分布图”
1.据图比较青岛与兰州的降水量差异:青岛_____、兰州_____。
2.说明距海远近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看图,通过看图得出青岛降水比兰州降水多,进而由点到面,扩展读图范围,得出沿海降水比内陆降水多的结论,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陆地上的淡水来自海洋的观点,同时学会由点到面读图总结分布规律的方法。
二、温度调节器
(一)实验引入
1.观察实验,记录数据
如图,两个玻璃容器中分别盛入等体积的水和沙土,各插入一支温度计。
(1)把它们同时置于相同功率的电磁炉上,观察数值变化快慢,记录比较两支温度计1分钟后的数值。
(2)两个容器同时断电后,观察数值变化快慢,并记录比较两支温度计的1分钟后的数值。
2.总结实验结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更直观的体会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大 ,进而推理得出结论:
(1)夏季海洋比陆地升温慢,气温低
(2)冬季海洋比陆地降温慢,气温高
(3)海洋比陆地气温年较差小。
(4)海洋和陆地之间不断的进行热量交换,海洋就像一台巨大的空调机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突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教学难点,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数据验证
完成课本P23“思维冲浪4”。
气温年较差与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有关,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
(三)思维拓展
猜想:海洋对气温日较差有何影响?
结论:
1.同纬度海拔相近的地区,距海越远,气温日较差越大(不考虑海拔影响)
2.夏季同纬度地区沿海最高日均温低,冬季相反。
验证:实时查阅在手机查阅当天青岛、济南、西安日较差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学会通过逻辑推理,产生新知识,并通过实验数据或生产生活中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重要意义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避暑圣地——青岛
青岛,黄海边的一颗明珠,由于受到海洋的影响,冬暖夏凉,降水丰富。每年的4——10月份是青岛旅游的旺季。盛夏时节,中国很多地方酷热难耐,而青岛很少超过30℃,因此成
为了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2018年,青岛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900亿元。
1.小组讨论:青岛为何成为避暑胜地? 青岛的旅游旺季出现在什么季节?
2.阅读材料:说明海洋调节地球温度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3.作为青岛中学生,你能为保护海洋,节约水资源能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海量的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树立保护海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课堂小结﹞
分享你的收获:
让学生总结分享本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依据板书提纲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重要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
【课后作业】
1.画一幅海陆水循环示意图
2.研究性学习:以本节刻所学内容为素材,自拟题目写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题目,选作)
怎么做数据分析设计意图:反馈教学,拓展思维,给学生一个“地理脑”,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实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海洋意识和节水意识。
课后反思
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管理着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如何加强海洋教育,增强学生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海洋事业的兴趣,是加强海洋教育的意义所在。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海洋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海洋教育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图导图练教学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动起来,实现教师走下讲台当“导演”,学生主动探索当演员的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用内容丰富的图片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以问题组的形式创设情境,然后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重在培养学生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