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中秋节代表什么意义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进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季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欣赏祭拜,寄予情怀,更多地被给予了思念亲人的颜。优秀作文和大家共享部分关于中秋节的作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被看做中国人的其次大节日。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春节也被中国人俗称“过年”,有“百节年为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国春节称作“年节”,以示“年”与“节”位置的不同,树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节”许多,“年”只有一个,在到处讲次序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这样看来,中秋节在除去“春节”这个“年”之外,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可以看作中国人最宠爱的传统节日了。
    当然,排位并不是衡量一个节日重要性的唯一尺度,何况也没有哪一个权威的部门做过统计数字。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爱中秋节?中秋节毕竟寄寓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情感?中秋节对于今日的新一代中国人有哪些值得汲取的东西?我们恢复了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又应当怎样过中秋节?
    在我的印象里,中秋节是很温馨的节日。
    我把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白天的节日和晚上的节日,白天的节日,如清明节,要早晨到祖先坟上祭扫;端午节要在白天划龙舟;重阳节也要白天去登高。。。。。。,而晚上的节日有元宵节,集中在华灯初上放烟花、游灯会;七夕节,晚上小姑娘们在月下“赛巧”;中秋节也是夜幕降落时,一轮明月下,全家团聚在一起,吃月饼,寄相思。只有春节是白天晚上一起用的,晚上要守岁、祭祖,白天放鞭炮,迎财神,发压岁钱,拜年。。。。。全方位、一条龙进行,长达15天。
    从节日气氛来看,白天要喧闹,晚上要浪漫。由于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对而言,喧闹与浪漫的程度要比西方人弱些。节日在西方人眼里核心是欢快、快乐、聚会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欢”是西方人的节日精神。而中国人的欢快、快乐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国家很重大的日子里,或者是皇帝的一个大喜之日,才会有“君民同乐”的盛大节日场面。大部分中国的节日里,对于一个东方农业大国来说,始终是提倡勤俭过节的,不提倡节日里的大肆吵闹,反对节日铺张铺张。我看到西方人的西红柿节,狂欢之中,人们把西红柿砸的满街满地都是,那种欢快的情景是中国人不能接受的,这不是糟蹋东西吗?在一个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中国人身上,怎么能容忍这样不把农夫的劳动成果当回事的“败家子”行为呢?可我们没有想到,如此狂欢的“败家子”正是那些种植西红柿辛勤劳动的农夫,他们是如此地
铺张“狂欢”庆祝西红柿丰收节庆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为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明显,西方的农夫观念与我们的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我们发觉节日活动最喧闹的朝代,大都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节日也要国富民强才兴盛。
    中秋节是浪漫的、温馨的,同时,也是家庭性的。严格说来,中国人的结构形态是以家庭、家族、血缘为坚固的社会纽带,这种绵延几千年的社会细胞,非常稳定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这一点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靠社区生活,社会结构是一个以法律维护、以人性和宗教呵护为主体的个体社会结构,家庭的观念相对淡漠。节日里,西方人更注意与社区、与体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而中国人几千年是靠家庭、家族、血缘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与进展的,来抵挡人生遭受的各种风险的。所以,节日里,中国人更多的是想与家人一起欢快,呵护家庭的温情,得到家人的祝愿,这是中国人的欢快观和幸福观。中国人过节,几代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的家中度过的,要想“狂欢”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节日里体现的是一家人能够团聚,温馨地围坐在一起,共叙家常,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欢乐与幸福,中国人享受到的节日欢快就是“几代同堂”的幸福,不喜爱外人进入,狂欢会打破节日的温馨,所以不赞成“狂欢”,相反有许多节日的禁忌,这一点小孩子或者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们会感到有些“闷”,不过瘾,不像西方人那样可以“嗨”。
    但中秋节不是专为年轻人过的,它是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过的。它的核心主题就是寄予中国人的期盼团聚的家庭情感和民族情感。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已经过去了一年中的大半年,夏收完了,秋收也完了,在农业社会中,漫长的一年时间最终到了该歇歇了。这时,恰恰到了一年明月最圆的时候,触月思人,情感油然而生。我没有准确地看到有关典籍里,关于中秋节真正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源于哪个朝代?有学者说是唐代,也有说宋代,更有说周代的。节日起源的讨论非常简单,节日习俗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节日的热与凉,也和时代的经济与文化风俗时尚有关。不过,中秋节是中国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尤其是在北方,天高云淡、景怡人,也是一年中月亮最皎洁的季节。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总觉得,对月亮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宠爱。西方人也喜爱月神,但更喜爱日神和酒神;而我们更喜爱月神和酒神,仰首望月,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对酒当歌,写下了流传万世的名篇佳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举杯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恒久,千里共婵娟”。还有“海上升明月,天际共此时”。。。。。。太多太多的诗歌是源于中秋佳节创作出来的,中秋节给了文学艺术缔造多大的动力啊,同样,这些歌颂
中秋节的绚烂诗篇也传承了节日的丰富情感内涵,推动了节日的美誉度传播。
    我始终认为月亮崇拜是中国美学的根基,从文化深层折射着中国艺术的迷人光辉。月亮崇拜也是女姓崇拜,我曾讨论过“嫦娥奔月”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人们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咏月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伤,这种感伤来自何处呢?假如从文化人类学“原型”视角来追寻,我认为就是神话母题“嫦娥奔月”的复活连续,中国月神就是“嫦娥”,这位由于犯戒而被罚在月宫中的漂亮女人,被月亮的迷人皎洁覆盖着,影响了许很多多不如意文人的伤痛,写起月亮时,就把这种“痛”隐在了月亮的诗篇中,感伤就难免了。
    当然,这种咏月的感伤中,也更有一种期盼团聚而不得的思念伤感。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个抚慰心灵的良药。
    我再一次想到,中秋最早是要祭祀月神的。这几年,我们与大唐芙蓉园进行“西安万人祭月盛典”,目的,是通过恢复古代祭月的传统习俗,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中秋节,中秋赏月的活动许多,中秋诗会、中秋文艺晚会、中秋游园会都有,但是,进行中秋祭月的、有如此唐文化特和规模的,很少。20xx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在“祭月”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人是怎样祭的?谁在祭?意义何在?在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先有“祭月”后有“赏月”。古代祭祀月神是一年重要的仪式,“天下大事,惟祀与
戎”,是皇帝亲自祭祀的。当时场面宏大。古代的月坛就是为祭祀月神而设定的。这一方面,说明古代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期望靠祭祀天地达到国运平安,追求心灵的慰籍。但同时,也表达出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是有敬畏之心的,是敬重自然界的。今日,我们进行祭月活动,就是要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精神,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也是祈福万家团聚的中秋节精神。
    在日益世界一体化的今日,物欲横流、人类的贪欲,使我们的家园和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文明的副作用正日益表现出来,祭祀月神,表达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就是古代先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而我们以前却用迷信来否定一切,结果我们变得肆无忌惮,把地球搞得满目疮痍,最终得到了惩处。
    同时,中国融入了世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裂变,靠家庭血缘为纽带凝固的社会结构已经受到挑战,家庭越来越小,人们疯狂地涌到城市里被各种水泥建筑物所封闭,再也不到一家一户的小院里,摆一张小桌,放几块月饼,几盏酒杯,一轮明月下共叙亲情了。青年一代,为了打拼事业,远走他乡,更没有一个家的港湾来慰籍心灵。中秋节,面临着多大的挑战,又有着多大的心灵需求啊!
    今日的人们,在中秋节更需要关爱,更需要家人的亲情,更需要对着一轮明月说些什么,
但很难做到。我们需要在这个节日里,大大地打一张中国人的亲情牌,一张团聚万家的和谐牌,一张中华大家庭的温情牌,这个节日对分散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太重要了,没有了中秋节,我们会缺失很大一块民族心理的重量。这就是月饼尽管不是那么好吃,也没有了当年的“美味”,但它传递着中国人的中秋情怀,传递着中国人寄予团聚的美而好祝福,因此,它仍旧大兴于世,还有很大的进展空间,随着中国人走遍世界各地,月饼也会带到世界各地,中秋的月亮也会在世界各地圆起来、升起来,就像中国人心灵里的一轮明月,一到了八月十五那一个晚上,就会从天际海角升起来,寄予者中国人的思念和期盼。
重阳节放假吗是法定节假日吗    对中秋节这个老节日,中国人太有感情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个老节日里体现的非常有意义。